琅琊区文化馆荣获群文系统省级表彰

来源:琅琊区文化馆 作者:单新玮阅读: 发布时间:2023-05-18 10:51 字体【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文化馆长工作会议上,琅琊区文化馆荣获2022年度“全省群文系统数字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先进单位”和“安徽公共文化云对接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琅琊区文化馆扎实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加强资源建设,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发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模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凝聚多方合力,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琅琊区采用“三级网络+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全方位推动公共文化更高质量发展。通过政府投资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整合优质资源,培养文化文艺、社会公益、社会管理以及社区类社会组织。结合群众需求,创新打造社区百姓小舞台、社区会客厅、文化大舞台、党史馆、科普馆、法治馆等特色文化服务空间3万余平方米。截至目前,琅琊区共吸纳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成立社会文化组织125个,登记在册的省级文化辅导员72名、区级文化辅导员208名、社区文化辅导员2570名。这些社会化组织服务范围涵盖文化教育、文化讲解、群文培训、非遗传承、公益演出等多个方面,为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依托数字平台,拓展文化呈现形式。为更好地打造数字文化平台,拓展文化呈现形式,琅琊区文化馆在数字化应用方面做出了积极地探索。2021年,成功申报了全省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在区级和街道级文化馆建设文化一体机,实现了全区群文活动实时化呈现,动态化管理。2022年,区文化馆又成功申报了“智慧声谷”数字文化场馆项目,建成“琅琊文旅云汇展”平台。本平台集清流关、醉翁亭、琅琊阁、清流街、西涧湖、吴棠故居、小龙漥拓展基地、金丝楠木博物馆等49个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文化场馆、美食酒店,琅琊区文化馆和8个社区文化中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不出家门、全域云游琅琊”。这是琅琊区首次系统地将历史古迹、文化展馆、旅游场所、特色街区、非遗项目等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活起来”,实现“720°VR全景展示”和“AI语音全域导览”,以更“智慧”的方式向中外游客讲好“琅琊故事”。

    唱响非遗品牌,丰富文化传承内容。琅琊区文化馆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创新打造了“跟我学非遗”活动品牌,使非遗走进了商场、景区、学校、社区等场所,每年开展活动30余场。2022年,在苏宁广场打造了琅琊非遗文化墙,创新了非遗展陈方式,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投资40余万元的琅琊区非遗传习基地落户,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研学搭建了优质的体验平台。为更好地宣传琅琊非遗,彰显非遗魅力,琅琊区陆续开发了酥糖抱枕、石锁项链、笔记本、明信片、丝巾、书灯等系列非遗文创产品,并围绕非遗项目开发了水杯、葛根茶、菊花茶等周边产品。近年来,琅琊区非遗项目代表滁州市走进了长三角非遗展、2022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安徽自驾游大会、上海滬之源全域旅游论坛、“浙商在滁州”推介会、2023中国团长大会、滁州文旅产业推介会等。2023年,石锁项链、非遗丝巾、非遗书灯、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先后入选“锦绣华章”2022长三角民间艺术文创大展和2023长三角地区非遗文创产品展,其中“非遗书灯”荣获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浙江省文旅厅联合颁发的“优秀作品”奖。

    彰显文化魅力,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为凸显基层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琅琊区推行“一街一品一特色”模式,各社区相继成立“爱心学堂”“汉学堂”“国粹堂”“火花协会”等文化项目;遴选出“邻里守望、情暖空巢”、“同乐人家”微关爱服务项目等微公益创投项目;打造了纳凉晚会、花灯拜年、街道文化站文艺调演、“源清流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

    此外,琅琊区群众文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布贴画《和为贵》、烙铁画《国色天香》等2幅作品入围2021年长三角传统美术精品展;少儿舞蹈《花儿鼓儿歌儿》入围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决赛;少儿合唱《太阳熟透的苹果》参加安徽省“永远跟党走”群众大家唱活动。古道社区被命名为“安徽省十大特色文化社区”和“十佳书香社区”,龙池社区被评为“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022年,凤凰社区的“公共文化进街区”项目入选“春雨工程”全国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也是我省唯一入选项目。下一步,琅琊区文化馆将继续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主题,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各级文化阵地为平台,以文化项目为抓手,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