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3-25 14:56
    【字体:打印

       

     

    第一章  发展回顾……………………………………………1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1

    二、发展机遇……………………………………………5

    第二章  思路与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9

    三、发展思路……………………………………………10

    四、发展目标……………………………………………13

    第三章  空间布局……………………………………………17

    一、空间格局……………………………………………17

    二、布局规划……………………………………………18

    第四章  重大工程……………………………………………21

    一、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21

    二、“旅游+”建设工程………………………………23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25

    四、智慧文旅信息服务工程……………………………26

    五、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工程……………………………27

    第五章  产品体系……………………………………………28

    一、产品开发思路………………………………………28

    二、文旅产品体系………………………………………28

    第六章  文旅服务体系提升…………………………………32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32

    二、旅游交通建设………………………………………32

    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32

    四、旅游住宿服务设施建设……………………………33

    五、购物体系建设………………………………………33

    六、餐饮体系建设………………………………………33

    七、休闲娱乐体系建设…………………………………34

    八、智慧文旅建设………………………………………34

    第七章  保障措施……………………………………………35

    一、加强组织协调………………………………………35

    二、加大政策扶持………………………………………35

    三、完善文旅管理体制…………………………………35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35

    五、推进人才队伍建设…………………………………36

    六、改善基础设施………………………………………36

    第一章  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全区文化旅游工作以繁荣文化旅游事业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旅活动,强化文旅市场管理,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全区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一)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升级

    扎实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项目内容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构建具有琅琊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全区共有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街道图书馆分馆、文化站各8个,民营博物馆2个,社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4个,1个省级、15个市级和6个区级市民文化乐园示范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6个,实现区级、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二)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稳步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和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十三五期间开展“送戏进万村”80场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1000场,积极开展街道文化站民生文艺调演、广场舞大赛、乡村春晚、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体育节、纳凉晚会和花灯展演等品牌文化活动。建成全区应急广播系统、44个农家书屋,实现16个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古道、龙池等10个基层文化阵地荣获省市级荣誉。开办舞蹈、摄影、书法等40余个免费培训班,成立中老年合唱团、少儿艺术团等60多个群众文化队伍,年辐射人群数万人次,推动全区基层文化团队繁荣发展。

    (三)艺术作品创作成果丰硕

    孵化创作戏曲剧本作品6项,其中大戏《戏牡丹》参加全市民营艺术院团小戏小品展演并荣获三等奖,《十九大精神指航向》入选市委组织部“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系列微视频;编创的文艺作品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荣获省文化厅表彰的“特别荣誉奖”,舞蹈《月儿弯弯天边挂》在安徽省第二届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舞蹈《家乡好》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中获二等奖,舞蹈《爱的路上》在“书香三八”全国调演中荣获三等奖;精心打造了小品《蓝天白云》《社区勤务员》、说唱《喜看琅琊新气象》、朗诵《惠风和畅话民生》、快板《反腐倡廉扬正气》等一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十三五期间,先后荣获安徽省少儿艺术普及优秀单位、出彩滁州人和全市乡镇文化站调演优秀组织奖。

    (四)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效果显著

    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文物保护员,加强对辖区内文保单位巡查,建立文保单位电子档案,完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赤湖铺桥的养护工程以及安徽省第九师范学校教学楼旧址凹字楼紧急加固排险工程,1项文物执法案例入选第三届全国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滁州无梁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为滁州晋升安徽历史文化名城贡献力量,遵阳街、北大街、金刚巷入选安徽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以及34个一般文物点。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建成区级非遗传习基地“滁州市赏石艺术传承基地”,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2个,区级非遗项目2个,组织开展29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活动。

    (五)项目建设强势推进

    围绕古城商贸休闲旅游带和乡村文化旅游观光线,构建“一带一线”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挖掘古城文化内涵,滁州古城文化休闲旅游区项目纳入全省首批“512”旅游重点项目库及市“十大”重点文旅项目库,列入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遵阳街片区项目开工建设,北大街、金刚巷片区项目立项,上水关、古玩城、滨湖游泳场等多个项目完工,章益故居、吴棠故居对外开放,清流街开街运营。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昌、舜田获评省级现代农业园,生态滁菊、黑鱼芡实共生、莲虾共作、绿色有机蔬菜、药食同源五大研学旅行基地初见规模,小龙洼庄园、西湖湾农庄、东凌航空小镇、清流关、古关贡枣等一批乡村文旅休闲基地快速发展。

    (六)品牌创建全面提升

    滁州古城文化旅游园获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环南湖特色餐饮休闲街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安徽旅游商品特色街区”,安徽金丝楠宫博物馆获评“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涧街道城西村成功创建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西湖湾休闲农庄成功创建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滁州市香四溢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泓顺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乐福森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市级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醉翁亭酥糖、泓顺源蜂蜜获评“安徽旅游必购商品”;西湖湾休闲农庄获评“2019年度安徽省百佳农家乐”,安徽晨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滁州市琅琊山森林旅行社获评“2019年度安徽省百佳旅行社”。

    (七)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先后投入3300余万元,修建完善农村公路14条,建设里程44.9公里,制作安装旅游道路标识牌14块,建成A级旅游厕所23座,打造城西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在旅游信息化方面,实现环南湖特色餐饮休闲街区视频信号接入省旅游数据平台,完善环南湖特色餐饮休闲街区人流监测系统与智能停车场建设,在A级旅游景区以及三星级以上饭店实现wifi覆盖并安放旅游系统信息触摸屏,方便游客查询旅游信息。

    (八)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切实做好政府服务与保障工作,出台《琅琊区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每年列支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文旅企业的帮扶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区在旅游招徕、品牌创建、旅游节庆、文化惠民、文物保护等工作中累计投入奖补资金860余万元。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文旅宣传,成功举办两届年货大集、三届乡村旅游宣传推介、三届琅琊之春樱花节、五届采枣节等多场文旅节庆活动,吸引周边地区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制作琅琊文旅宣传片,积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通过美好琅琊、滁州文化旅游等微信公众号全方位宣传琅琊。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6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98%112%

    (九)市场监管规范高效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企业设立、法人变更等审批,受理办结审批事项300余个。加强文旅行业监管,开展扫黄打非、校园周边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500余次,对160余家企业下发整改通知书,办结各类投诉及违法案件105件,全区文旅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开展文旅行业诚信文明创建,评选3A级以上服务质量诚信旅行社9家,文旅消费环境进一步净化。

    二、发展机遇

    “十四五”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国内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以长三角一体化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人民经济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给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要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新的一轮发展时期开拓创新,实现琅琊文旅产业的新发展。

    (一)一体化战略促进区域文旅协同发展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走深走实,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区域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琅琊文旅产业将在旅游客源、服务提升、合作共赢等方面,加快推进与南京、合肥、上海等周边城市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乡村旅游升级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琅琊区地处中心城区,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历史悠久,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为构建现代乡村旅游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全域旅游引领旅游供给结构优化

    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着力点。深入推进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整合全区文旅资源,由点及线,由线带面,把旅游观光点、旅游观光线路升级到全域旅游层面,开辟文旅发展新格局。

    (四)后疫情时代带来文旅发展新机遇 

    发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抓住后疫情时代微旅游、微度假的市场机遇,坚持差异化产业发展道路,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加大文旅创意产品开发,创新营销方式,从远程低频向近程高频转变,满足后疫情时代新需求。

    (五)科技创新赋能文旅产业新引擎

    应用“新技术”,打造“新业态”,提供“新服务”,形成“新引擎”。利用大数据化运营、信息化管理、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共享等新兴技术,从资源开发、产品设计、景区建设、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环节、全链条的统筹建设,加快琅琊文旅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

    (六)保护历史文化上升国家战略带来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品结构有待优化,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文旅产业同质化严重,优势不够凸显;品牌建设有待强化,具有全国和区域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不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文化、农业、科技、服务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不够;队伍建设有待完善,高层次、跨界型、创新型的文旅管理人才缺乏;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催生的电竞宾馆、网上书店等新业态新产业,监管难度加大等。  

    第二章  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方向,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新时代艺术创作,构建现代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进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整合全区文旅资源,依托名山(琅琊山)、名亭(醉翁亭)、名人(欧阳修、王阳明、韦应物等)特色资源,推进文旅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突出“滁州古城”旅游品牌引领,打造为以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持改革创新

    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四)坚持品质引领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主体,加快由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区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体系,强化标准引领,丰富产品内涵,提升市场治理能力,促进文化旅游品质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五)坚持融合发展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乡村振兴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构建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思路

    (一)弘扬优秀文化,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赋能,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明确文化的核心作用。依托全区文化资源与各级文创单位,善用文化创意编译城市基因,着力发展核心文化产业与各类文创新兴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与延续城市文脉,讲好城市故事,提升文旅消费体验,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与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不同种类的文创产品,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树文化发展标杆。

    (二)秉承高质量发展,培育特色旅游业态

    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构建休闲文化、民俗文化、古玩文化、农耕文化等文旅融合产品体系。弘扬琅琊山文化、醉翁文化、亭文化、阳明文化、马政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推动文化资源宜游化开发。培育夜游品牌、滨水线路,促进夜游经济、滨水项目发展,促进琅琊文旅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共建共享,促文旅一体化发展

    推进与长三角旅游合作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共建共享与联动发展。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加强与上海市相关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大与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引领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

    (四)提升供给质量,丰富文旅产品体系

    依托琅琊山文化、醉翁文化、亭文化、阳明文化、马政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滁州古城文化休闲区和乡村旅游休闲区,加强文旅品牌标准化建设,完善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发展多业态的消费集聚区,加快历史文化休闲街区、休闲度假区等建设。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产品和业态,开发一批市场需求旺盛的文旅产品、旅游演艺和特色旅游商品。

    (五)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坚持区、街道、社区(村)三级文旅单位协作联动,多部门协调发展,保障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重大区域、重大项目的用地空间。借力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统筹推进滁州古城、西涧、三官等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推进琅琊全域旅游发展。

    (六)创新智慧应用,提高数字文旅水平

    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琅琊智慧文旅系统平台,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文旅信息的快速汇集和呈现。在智慧文旅目的地、智慧景区、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等应用基础上,实现全区文旅资源全要素的智慧化。

    (七)借力乡村振兴,助推乡村旅游升级

    借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坚持差异化产业发展道路,挖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乡村非遗、田园风光等文旅资源,培育农科实践、农耕游戏、民俗文化等休闲体验产品,扶持一批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开发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民宿集聚地,建成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游融合基地。

    (八)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文旅公共服务

    加快文博院馆、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培育新型文化空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力推进环琅琊山、环西涧湖道路及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旅游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规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全区公共文旅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体验与城市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多样化文旅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一山、一城、一河、一湖”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亭文化、古城文化深入挖掘,滨水休闲度假特色显现,琅琊山风景区创建5A景区,滁州古城和西涧湖清流河滨水区域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二)经济目标

    2025年,力争实现:

    ——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游客年接待量达到4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20%

    ——公共文化场馆接待人数超过4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10%

    2-1琅琊区“十四五”期间旅游发展主要目标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旅游总人数

    (万人次)

    200

    400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5

    32

    游客人均停留天数

    (天)

    1

    2

    过夜游客比重

    %

    25

    50

    (三)旅游品牌目标

    2-2琅琊区十四五期间旅游品牌创建目标

    序号

    品牌创建指标

    目标

    1

    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个)

    1

    2

    新增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个)

    1

    3

    新增国家3A 级以上旅游景区(个)

    2

    4

    新增国家4星级饭店(个)

    1

    5

    新增国家3星级饭店(个)

    1

    6

    新增皖东民宿(个)

    1

    7

    新增皖东农家乐(个)

    3

    8

    新增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个)

    1

    9

    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个)

    1

    10

    新增省级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个)

    1

    11

    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个)

    2

    12

    新增省级“双微”(微创意、微改造)提升点(个)

    2

    13

    新增市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个)

    1

    14

    新增国家A级旅游厕所(个)

    10


    (四)文化目标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市民文化乐园示范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利用阵地广泛开展非遗传习与表演、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扶持民营院团1-2个,培养戏曲名角或优秀舞台文艺演员1-2名,鼓励民营艺术院团围绕新时代主题,开展地域特色的舞台艺术创作;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力争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推进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等文保单位“三防”工程建设、无梁殿保护修缮工程,编印全区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数字文化馆建设,加大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推广。

    2-3琅琊区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目标

    序号

    文化类指标

    目标

    1

    新增文化艺术中心

    1

    2

    新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3

    3

    新增省级示范农家书屋

    3

    4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

    全覆盖

    7

    培育优秀文化演艺节目

    2

    8

    新增公共阅读服务设施

    12

    9

    新增民营院团

    1-2

    10

    新增戏曲名角或优秀舞台文艺演员

    1-2

    11

    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5

    12

    新增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1-2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空间格局

    根据琅琊区文旅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格局现状,对接“十四五”发展实际需求,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滁州古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琅琊山风景区5A景区创建、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建设等契机,挖掘琅琊山、清流河、西涧湖、滁州古城等“一山、一河、一湖、一城”的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滁州古城和西涧湖清流河滨水特色旅游度假区建设,促进近郊乡村旅游业发展。根据“精品带动、多点支撑、产业融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一道、一核、一轴、三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一道——江淮分水岭风景道

    一核——滁州古城文旅发展核

    一轴——西涧湖清流河文旅发展轴

    三区——乡村旅游休闲区、城东工业旅游区、琅琊山文化旅游区

    3.1琅琊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图

    二、布局规划

    引流“一道”。推动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环琅琊山段的建设和提升行动,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绘制好风景道琅琊支线。串联琅琊山、西涧湖、清流关、滁州西等关键节点资源以及环湖路环线,打造西涧秘境风景道支线,串联滁州西至太平村、石马村、八里村、邓坝村、秋桐村、新集村沿线,打造农业生态风景道支线和“农业科技创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休闲农旅体验”三个示范片区建设,加快道路沿线旅游业态、特色驿站、游客集散中心、观景节点等项目建设,与南谯、来安、全椒等周边县区共建共享,打造两日游以上精品线路,引流客源进入琅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引领琅琊全域旅游发展。

    亮点“一核”。滁州古城文旅发展核是全区文旅发展的核心,空间范围以遵阳街道和丰山街道为主,打造滁州古城文化休闲区,发挥观光核心、休闲核心、生活核心、文化展示核心和商业服务核心功能,展示滁州山水文化、古城文化、街市文化,形成浓郁地方特色的文旅发展内核。一是依托独特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结合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保护开发,充分发掘老街、古井、旧关、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着力讲好“古城故事”,注重营造滁州古城环境氛围和格调品位;二是以遵阳街、金刚巷、北大街为代表的老街老巷仍保留着浓郁的老城生活氛围,结合古城综合改造和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打造老街古巷及水上旅游线路;三是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以琅琊山风景区5A景区创建为契机,重点展现“千年亭城”文化胜境。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充分演绎“文化之都”风情画卷。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展现“山水琅琊”的诗情画意;四是拓展现代文化商业,积极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优选业态,发展城市夜游经济,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文化体验、文化创意、商业餐饮等主导产业,提升优化环南湖特色餐饮休闲街、古玩城文化创意园等商业场所,完善配套购物、时尚娱乐、商务会展,兼顾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功能,将滁州古城打造成安徽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区。

    串联“一轴”。西涧湖清流河文旅发展轴贯穿南北,一分东西,成为全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轴线。西涧湖清流河文旅发展轴以河流、湖泊为依托,北通滁定路、将军山路,下连滁州古城、南北湖,将西涧、三官乡村旅游休闲区和滁州古城文化休闲区紧密相连,通过生态保护式开发、主题化策划、品牌化营销思路,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建设集水域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水上娱乐、乡村度假等于一体的水域文化旅游集群。

    协调“三区”。一是乡村旅游休闲区,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利用西涧街道、三官街道等优越的农业资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观光,以新昌农业示范园、八里村“黑鱼+芡实”共生示范基地、秋桐村芍药中药材示范基地、八里球兰盆景电商基地、城西村生态滁菊示范基地、石马村“莲虾共作”示范基地、西湖湾连栋大棚果蔬基地、老周枣园为建设抓手,积极开发乡村研学旅游、采摘体验游、特色民宿游,大力发展现代乡村休闲旅游业,主要为滁州本地及周边城市居民服务,成为琅琊近郊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的开放空间;二是城东工业旅游区,主要以琅琊经济开发区为主,积极遴选具有文旅开发条件的生产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发挥工业+旅游的优势,鼓励工业研学旅游、工业技艺体验游,丰富全区文旅产品供给内容,为游客提供工业旅游体验场地;三是琅琊山文化旅游区,主要空间范围以琅琊街道、丰山街道和西涧街道为主,以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京太仆寺、清流关、亭建筑等文化资源为主体,以琅琊山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通过增建文旅设施,拓展文旅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弘扬传承琅琊山文化、醉翁文化、亭文化、马政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

    第四章  重大工程

    一、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

    高标准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市民文化乐园、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公益电影放映点等文化配套设施,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全覆盖。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广泛开展“送戏进万村”、“跟我学非遗”和文艺调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营造见贤思齐、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气,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文化业务骨干,提升文化队伍业务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化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文艺展示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艺传播渠道,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供给新体系。

    专栏 1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1.文化艺术中心:位于琅琊新区,面积达10000平方米,包括藏书借阅、24小时图书馆、亲子互动、视障阅读、主题展示等区块,实现公共阅读、休闲文创、文化交流、非遗体验、自修研讨等功能,为公众打造一个全方位、智能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互动平台。开设公益培训和知识讲座等课程,开展文化艺术展览、非遗交流体验、亲子互动阅读等活动,开发体现本土文化的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地方文化传承基地。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八个有”标准实现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全覆盖,按照“三室两堂一场一廊”和“一场二堂三室四墙”的布局高标准建设市民文化乐园和农民文化乐园,实现全区44个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健全应急广播体系,新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公益电影放映点等一批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积极开展送戏进村、公益电影放映、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健全文化人才队伍。

    3.艺术精品创作项目:结合辖区文化特色,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和学校、社会组织、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达成文化共建、实现文化共享。发挥市场作用,积极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培育民营院团、戏曲名角或优秀舞台艺术文艺演员,持续推进政府公益类演出活动对民营院团的采购。加强戏曲传承保护,开展洪山戏、黄梅戏、京剧等非遗传统戏曲传承和创作传播。

    二、“旅游+”建设工程

    实施“旅游+”工程,拓展旅游产业边界,推动多业态联动发展,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体系。加强地方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发,发展以休闲观光、种养殖体验、科普培训、亲子游乐、休闲采摘、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旅游+农业”模式;积极遴选具有文旅开发条件的工业企业,发展以工业情境与观光休闲、知识科普、手工制作、娱乐购物等相结合的“工业+旅游”模式;依托滁州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南北湖、内城河等水系,融入文化旅游元素,深度开发琅琊特色水域文化、饮食文化,为消费者打造“旅游+服务业”沉浸式的消费体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宣传交流,举办文旅推介活动,在旅游观光、地方文化等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专栏 2 休闲旅游区项目

    1.滁州古城文化休闲旅游区:滁州古城,北至北湖,南至南湖,西至西涧路,东至紫薇路。滁州古城文化休闲旅游区以古城为基,以水系为脉,以文化为魂,突出“古城、古水、古亭”三大主题,建设城水相济、人文共美的古城。项目依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以“古城旅游+创意产业”为核心,打造文化休闲旅游服务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打造滨水、临河生态休闲旅游服务区,开展古城文化体验旅游、亲水生态休闲旅游和研学、摄影、节事等特色专项旅游,推动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通过提升环南湖特色餐饮休闲街、清流文化商业街,改造内城河历史人文景观、南北湖文化生态滨水带,建设遵阳民俗文化旅游街区、琅琊区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三大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

    2.环琅琊山旅游区: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环琅琊山段的建设,集聚琅琊山、清流关、西涧湖、以及城西村、关山村、山林村等文旅、农业资源,提升旅游整体服务功能,建设二级水源地污水管网系统,打造环琅琊山东部户外运动探险区、北部文化传承观光区等旅游片区,形成以琅琊山为核心的综合休闲旅游度假区。

    3.乡村旅游休闲区:围绕西涧、三官街道,打造沉浸式体验乡间野趣的西涧秘境风景道支线以及农业生态风景道支线,辐射带动城西、关山、邓坝、新集等多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乡村旅游产业共同发展,打造琅丰农业体验、琅创农业科技、琅天航空科普、琅美环湖健身、琅悦民俗展示、琅智亲子研学”等6个具有近郊特色的现代乡村旅游休闲区。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

    深入挖掘琅琊山文化、醉翁文化、亭文化、阳明文化、马政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内涵,结合时代需求与市场规律,着眼提升文物传承社会效益,拍摄制作全区重点文博单位宣传视频。积极开展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加大文物“三防”及保护修缮、数字化利用等项目申报,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推进文物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加大非遗项目申报力度,整合全区文物、非遗、旅游等资源,开发非遗传承研学项目,大力打造“跟我学非遗”品牌。

    专栏 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

    1.文物保护项目: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负责全区重点文物日常管养,聘用文物保护员加强日常巡查,持续开展文物领域专项治理活动,完成经济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安防”工程、滁州无梁殿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清流关、何郢遗址等文物数字化监控项目,开展文物空间数据测绘工作,推进文物数据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信息共享,提升文物日常管养水平。

    2.本土文化挖掘项目:梳理全区文物、非遗、历史建筑等信息,深挖名山(琅琊山)、名亭(醉翁亭)、名人(欧阳修、王阳明、韦应物等)特色资源,归纳亭文化、马政文化、关隘文化和古井文化等内容,编印全区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拍摄制作琅琊文博单位宣传视频,挖掘“皖美好味道”琅琊特色美食,制作“生活在琅琊”美食画册,开发“画意琅琊”等文创产品,多渠道多平台讲好琅琊故事。利用与南京结对合作帮扶机遇,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合作。

    3.非遗传承项目:强化非遗体系系统性保护,深入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建立完善非遗项目档案资料和数据库,积极争取上级非遗保护补助资金,加强非遗项目名录和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健全非遗保护机制,做好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加大非遗传承推广,推动建设非遗传习基地、非遗展馆等传承体验设施,拓展非遗传承人群和传播渠道。

    四、智慧文旅信息服务工程

    依靠现代科技信息,丰富游客体验,提高文化旅游服务效率,提升文化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打造全区智慧文旅综合平台——即琅琊文旅大数据中心、琅琊文旅政务平台、“一码游琅琊”文旅公众服务平台、琅琊文旅行业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景区、旅游服务点、行业监管部门、开放文化旅游场馆等的信息共享。

    五、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工程

    围绕“一山、一城、一河、一湖”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着力塑造琅琊山文化、醉翁文化、亭文化、阳明文化、马政文化等文旅品牌,重点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以上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等一批重大品牌。

    第五章  产品体系

    一、产品开发思路

    深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现代市场需求,实现传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推动文化产品的旅游功能实现,打造特色化、优质化的文旅产品体系。围绕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以滁州市八大特色主题文旅产品体系建设为指引,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力度,激发各类文旅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和“+旅游”,打造具有“琅琊特色”的乡村旅游类、休闲康养类、文化体验类、研学旅游类、夜游消费类和文化活化类六大主题产品体系,强化琅琊区“休闲亭城、文旅新城”的品牌形象,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二、文旅产品体系

    (一)“绿色田园”乡村旅游类产品

    依托琅琊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林资源、乡村旅游点,推动乡村旅游产品主题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依托西涧、三官街道乡土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小镇;依托城西村生态滁菊示范基地、老周枣园,打造新型田园综合体;依托西湖湾休闲农庄、半亩湾塘农庄、阿贵农庄打造现代休闲农庄;依托新昌农业示范园、八里村“黑鱼+芡实”共生示范基地、秋桐芍药园,打造农耕体验基地。通过乡村农事活动体验、乡村农耕技术展示、乡村民俗活动体验等形式提升游客体验感,打造“一村一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

    (二)“寄情山水”休闲度假类产品

    依托琅琊区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实现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依托境内清流河、内城河以及西涧湖,打造滨水休闲度假产品;依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山地及森林休闲度假产品;依托西湖湾休闲农庄、八里山珊芡实基地、秋桐芍药种植园,新集新昌大樱桃采摘基地等,开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魅力琅琊”文化体验类产品

    以文化创意为基调,充分挖掘琅琊区的独特文化与元素,为系列文化体验产品的打造提供优质的内容支撑。依托古城文化旅游园打造集创意设计、文化传媒、智慧生活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体验街区;依托西涧街道花灯表演,丰山街道丰乐亭文化体育节、清流街道“源清流净”文化艺术节、遵阳街道北湖金秋文化艺术节等节事活动,琅琊街道古道社区邻里宴,龙池社区汉学堂等,打造“一街一品”文化品牌;结合农家书屋、农村大舞台系列文化资源与活动,拓展文化体验公共空间,丰富文化体验产品内涵。

    (四)“旅教融合”研学旅游类产品

    依托琅琊区内良好的生态景观资源,深厚的古城文化、琅琊文化、国学文化,以及原生态的乡土文化等资源,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依托琅琊区山川、湖滨、滁菊等资源,开发自然观赏型研学旅游产品;依托新昌农业示范园、秋桐芍药园基地、老周枣园等,开发体验考察型研学旅游产品;依托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安徽金丝楠宫博物馆和吴棠、章益故居等,开发知识科普型研学旅游产品;依托元气森林、泓顺源食品企业等,开发技艺体验型研学旅游产品;依托小龙洼庄园、西湖湾休闲农庄等,开发文化康乐型研学旅游产品;依托东凌文旅航空小镇,开发科技拓展型研学旅游产品。

    (五)“沉浸体验”夜游消费类产品

    拓展现代文化商业,融入文化旅游元素,为消费者打造沉浸式的夜游消费体验。依托滁州古城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实施美化亮化工程,营造古城夜游环境氛围,提升古城夜游格调品位;依托遵阳街、金刚巷、北大街等老街古巷资源,保留老城生活氛围,打造特色历史文化休闲街区;依托悦达889文化商业街区、古玩城文化创意园等场所,引进“中华老字号”同庆楼等知名餐饮企业,打造餐饮特色街区,配套影视制作、数码动漫、体感娱乐、智慧传媒、网红直播等新兴文化产业,拓展夜间休闲旅游消费产品,营造夜游消费生态圈闭环。

    (六)“活态传承”遗产活化类产品

    以琅琊区地方特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深挖其文化内涵,打造琅琊文化旅游名片。依托遵阳街、金刚巷、北大街等古城古街资源,打造文创市集,吸引非遗传承人进入,开展系列教学课程;依托花鼓、旱船、龙灯、舞狮、杂技、魔术等民间艺术,以及琅琊山正月初九庙会、琅琊酥糖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非遗传习与表演基地,以市场化思路,开发非遗体验项目,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琅琊区非遗文化旅游的活态传承。

    第六章  文旅服务体系提升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新建文化艺术中心,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水平,围绕“互联网+文化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推进非遗、文物、艺术数字化建设,强化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实施“文化+”业态培育,以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创新打造一批多功能、多元化的新型文化空间,拓展农村和社区图书阅读、文艺活动、非遗传习等主题功能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

    二、旅游交通建设

    依托全市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交通线路,加强区内主要交通节点、景区景点、美丽乡村、文化场馆之间的联系,形成区、街道、社区(村)三级道路网,开通主要车站、景点景区以及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直通巴士。加强与邻近县区文旅资源产品互通对接,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区域旅游合作。

    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建设具有旅游集散、旅游咨询、旅游会展、酒店住宿、餐饮娱乐、交通工具租赁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区级旅游集散中心。利用重点旅游景区、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具有旅游集散、旅游咨询、交通工具租赁等旅游服务功能的次级旅游集散中心,形成1+N”的琅琊旅游集散服务体系。

    四、旅游住宿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思路,重点建设休闲度假型住宿设施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宿设施;积极引入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加快高档酒店建设;加强对经济型连锁酒店服务质量的监管和培训力度,提升中档酒店的服务质量水平;鼓励主题酒店、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汽车旅馆(营地)、乡村民宿客栈等新型住宿业态的发展,满足个性化住宿需求。

    五、购物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特色文旅商品开发,做好文旅商品的主体设计与产品包装,增加文旅购物活动的参与性;建设特色文旅商品集散地,销售特色文旅商品,构建以土特产品系列(古关贡枣、八里芡实)、风味食品系列(琅琊酥糖、滁州蜂蜜)、保健品系列(生态滁菊)和工艺纪念品系列(琅琊山系列、古城系列、金丝楠木系列等)为重点的琅琊文旅商品体系。

    六、餐饮体系建设

    深度开发地方饮食文化,充分融入地域特色,着力打造系列餐饮节庆活动,大力培育琅琊餐饮品牌,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餐饮体系。逐步优化餐饮布局,依托环南湖特色餐饮休闲街、同乐坊美食休闲街区等现有资源,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餐饮街区;合理增加风味小吃旅游餐饮网点,大力发展琅琊美食夜市经济,打造成琅琊风景最美、灯火最亮、人气最旺的文旅特色餐饮消费高地;积极引导乡村餐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特色性、灵活性为原则,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

    七、休闲娱乐体系建设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文化休闲娱乐体系。完善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具有度假休闲和旅游功能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各类文化设施;挖掘整合城区特色街区、文化场馆、娱乐休闲场所、旅游乡村等要素,设计具有琅琊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娱乐项目,融合琅琊山初九庙会、梅花桩拳、撂石锁、鼓吹乐曲等特色非遗民间文化艺术,打造“印象琅琊”、“亭与醉翁”等旅游演艺产品,助推文化旅游与民生休闲项目的互惠互利。

    八、智慧文旅建设

    推进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产品开发建设,整体打造全区智慧文旅综合平台——即琅琊文旅大数据中心、琅琊文旅政务平台、“一码游琅琊”文旅公众服务平台、琅琊文旅行业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市区一体的智慧文旅建设体系。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相关的重大政策制定、管理体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等指导、协调和监督,建立全区文旅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把全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目标管理进行绩效考核和奖惩,进一步形成文旅发展合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

    落实国家、省市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措施,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鼓励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对重大文旅项目招引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等方面,给予规划、用地、税收、融资等优惠和扶持。鼓励文旅企业创建品牌,对获得国际、国家级知名文旅品牌的,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三、完善文旅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文旅治理体系,加强文旅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文明旅游,依法落实文旅市场监管责任,健全文旅市场综合监管机制,针对文旅行业出现的新业态、新问题、新情况,建立全区文旅综合协调机制、文旅市场联合监管机制和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协作,提升文旅行业法治化建设水平。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

    对标“长三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清理影响市场主体经营准入壁垒,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文旅企业全流程互联网“不见面审批”,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加强信用建设,建立完善文旅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创建文化旅游市场优良环境。

    五、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常态化组织文旅行业人员培训,提升文旅工作者自身创新思维、依法办事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招才引智,搭建各类交流平台,加大对文旅策划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重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挖掘和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培育特色人才。

    六、改善基础设施

    加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对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统筹管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结合乡村振兴,加强对乡村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城乡旅游标示牌、旅游厕所、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