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琅琊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1-07 10:49
    【字体:打印

    琅琊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琅琊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琅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琅琊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已经区六届人民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117  

     

    琅琊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持续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综合吸引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序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琅琊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滁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琅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琅琊区新型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准确把握琅琊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对十四五期间琅琊区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

    1.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速

    十三五期间,琅琊区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取得突出成绩,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达到96.7%,远远高于全市整体水平(61.84%)和安徽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保持稳步上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亿元,在全省市辖区位次提升近10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7亿元,限上零售额连续5年保持全市第一。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092元、16775元,稳居全市前两位。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优化。三产比重由2015年的5.146.548.4调整到2020年的1.842.455.8。现代服务业贡献度显著增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同类区前列。前瞻性产业布局提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0.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8.7%,非织造新材料、食品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近郊高效现代农业。已初步形成两大园区”“五大产业扶贫基地”“十大特色产业,创建滁菊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昌林业现代园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获评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宜庭家纺、九华华源药业获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实现农业信息化100%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2.城乡居住环境不断优化

    强化规划引领能力。十三五期间,琅琊区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组织实施琅琊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高标准编制《琅琊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琅琊区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规划计划。持续完善市政设施。实施道路及配套附属设施项目近百个,通过金山路北延段等道路建设拉开拓展区框架,逐步完善拓展区交通路网体系,通过将军山路、皇甫山路等道路建设,逐步拓展城市空间。先后实施完成市政道路绿化、李湾河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等41个绿化项目,新增绿地面积215.82万平方米。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83户,发放补助资金239.2万元人民币,到2020年底达到所有贫困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要求。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工作,累计投入改造资金近3.4亿元,改造总面积达80.16余万平方米,基本实现老旧小区路平、灯亮、水畅、绿美目标。全面推进征收工作。实施了遵阳街、老创业路周边等82个房屋征收项目,征收房屋面积约290万平米。启动实施10个安置房建设工作,规划总建筑面积达220万平方米。

    3.公共服务质效有效提升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成效。对全区教育布点进行撤销、合并、整合,不断优化教育布局。新建扬子路小学、世纪花园幼儿园等学校,完成9所学校、幼儿园改扩建工作。探索教育联盟化办学,组建3个小学教育发展联盟和2个幼教发展联盟,成立联盟校教师工作坊,提升整体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对接,推进城市医联体中心药房建设。基本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共计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1163户,分配公共租赁住房1424套。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推进“21项民生工程”“十件为民办实事工程,实现困难群众全部脱困。高效完成保就业任务,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5%,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进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补助、贫困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等九覆盖

    4.生态宜居环境不断改善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扬尘、散乱污企业等整治工作,全区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实施李湾河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改善水体水质,消除黑臭。在全市率先实行民间河长和一河一策试点,开展河湖四乱突出问题整治,清理河道沿线养殖场,实现区域范围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在龙池社区设立全市首批垃圾分类试点,丰山街道被定为滁州市4个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之一,创新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实现全区农村环卫市场化和环卫保洁市场化自然村庄全覆盖。

    5.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在全市率先试点林业三权分置、实施林权证抵押贷款,完成新造林5186.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1%,实现涉林村庄全覆盖。持续推进土地流转,累计流转土地5.5万亩,巩固提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成果,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0个,成立经济合作社6个。深入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设立8个街道办事处,完成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清流、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争取市级社区医院创建试点。全面推进区管校聘,打造三名工程,推动课后服务试点。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联动机制,2019年龙池社区被认定为省级三社联动”“智慧社区试点社区,三岔路社区、建设路社区被认定为市级智慧社区试点。滁阳社区、凤凰社区、龙池社区被评为省级社区协商示范社区,琅琊街道被评为省级社区协商示范街道,16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社区试点建设。

    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一是城镇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城镇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居民生活的便捷度有待提高。部分小区人口密集,但是小区基础设施(养老场所、托育场所、停车位、活动中心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现有需求。大量2000年以前建成的居住小区,建筑质量差、基础设施破损,违法建筑多,空间狭窄,停车难,绿化和活动空间严重不足,部分市政设施年久失修。二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较突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并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退出机制不畅,缺乏自主退出的制度安排,也不利于农业人口有序转移。三是土地、资金、人口不足琅琊区作为主城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问题较为突出。原有商业中心地位逐渐被新城区及其他商贸圈所代替,随着全市发展重心南移,琅琊区主城区地位受到冲击,全区比较优势逐步缩小,人才吸引力持续减弱。从整个琅琊区来看,全区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已有规上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对高科技、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缺乏主动性。科创项目资金难以保障,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影响项目落地进度和引才效果。四是产业发展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发展琅琊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90%以上,绝大多数人口均居住在城镇区域,但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难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缺乏经济引擎项目;人口吸引力不足,商业能级偏低,消费外溢现象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偏低。琅琊作为滁州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仅占全市9.8%,与同是主城区的合肥包河区、芜湖镜湖区在总量和全市占比差距明显。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复杂形势,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有助于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琅琊区城镇化发展进程。

    城镇化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即将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已经进入以核心大城市扩张为主要形态的都市圈化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滁州作为重要成员城市将有效发挥双圈互动区位优势。作为主城区的琅琊区,势必迎来人口流动规模持续增大,日常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口、经济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等发展前景,全区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比重仍将不断提升。

    城镇化质量、品质提升为迫切需求。在人口向城镇不断集中的发展背景下,要求城市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等方面提供高品质供给,推动城市发展从经济导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化转变。未来发展将更加聚焦于城镇质量提高、品质提升,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十四五期间,城镇化发展将围绕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城镇人口承载力,全面推进市政设施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高城镇质量和城市品质,增强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城乡一体进程持续加速。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跨界配置更为频繁,市区人才、工商资本及金融资本入乡投资发展成为常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耕文化体验、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培育,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明显,尤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数字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日益紧密,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凸显,城市管理将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十四五期间需要加快构建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推动城市管理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社区治理、产业管理、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将越来越多地使用新技术,转变传统粗放式管理方式,推进城市管理实现数字化和智慧化。

    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结合琅琊区发展现状和特点,科学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各项任务,实现城镇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关于城镇化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全面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主城区核心引领作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持续提升城镇综合吸引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琅琊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奋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琅琊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协同联动,多元统筹。科学规划,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生态优先,绿色集约。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框定总量,限定容量,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挖潜存量,做优增量,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

    城镇化质效稳步提升。2025年,全区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镇人口承载力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8.5%,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结构、功能、布局逐步调整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快转变,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形成相互补充、有序衔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综合配套体系。

    城镇承载力得到明显优化。以城市承载、配套、集疏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为主导,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实现提质增效,产业就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升,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健全。城市更新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城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镇特色彰显,实现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城市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城市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有序流动、安居乐业的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2020

    基础

    2025

    目标

    经济发展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69300

    130500

    2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2

    65

    3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

    18.7

    30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96.7

    97.5

    5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1.3

    2.2

    6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8.6

    13

    生态环境

    7

    森林覆盖率

    %

    37.11

    37.76

    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

    50

    市下达

    9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3

    市下达

    10

    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微克/

    立方米

    38.8

    /

    11

    单位GDP能耗降低

    %

    1.5

    市下达

    12

    垃圾集中处理率

    %

    100

    100

    1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居民生活

    1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6.5

    98.5

    15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

    3.04

    4.5

    16

    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

    256

    /

    17

    护理型养老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比重

    %

    50

    55

    18

    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

     

    0.52

    2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牢牢把握人的城镇化和城镇的人性化核心要素,把城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综合承载力有效提升等重点任务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抓手,有力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变,实现城镇化人口加速集聚。牢牢把握城市更新的内涵,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分工协作、重点提升主城区核心引领作用,积极构建三区联动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能和竞争力,进一步健全现代城镇体系。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三区联动布局

    引入灰色用地概念,促进城市紧凑发展,强化规划效果,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探索飞地经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合理布局生产力和要素,形成老城区、政务新区、产城融合区三区联动发展、功能互补、有机结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城市建设实际中尝试运用灰色用地概念,对区内部门用地确定灰色用地性质,充分盘活区内现有土地,加大开发强度。稳步推进政务新区、产城融合区等土地连片开发工作。严格控制总体开发强度,加大土地涵养力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推进城市实现紧凑发展,提高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全力北扩争取发展空间,把三官等地融合发展为滁北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形成滁州老城区、政务新区、产城融合区三区联动的发展格局,把街道特色载体作为补充,提高老城区的商业活力,将其打造为宜居宜游的琅琊会客厅,完善新城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宜居品质。在产城融合区加快推进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增强城市功能,促进三区联动、功能互补、有机结合。

    专栏 三区联动布局

    老城区(清流河以西、以南):充分发挥老城区优势,发展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康养旅游等特色服务业,打造滁州古城文旅发展核心和清流河文旅发展轴线,加快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推进西涧湖——清流河滨水特色旅游度假区建设,吸引金丝楠木博物馆、琅琊文化创意园、高档酒店、康养民宿入驻,打造清流河文旅发展轴线。加大悦达889招商力度,发展清流街、宋城街等现代夜市,将老城区打造为城市商业集聚区,激发城市活力,提高城镇品质。

    政务新区(世纪大道以南,涵盖经开区及菱溪新城):按照东连、西延、南跨、北拓思路,东向加快扬子路以南征地拆迁,推进长江路等片区规划建设;西向推进清流河三期改造,加快完成滨河路等路网建设;南向对接紫薇北路桥、天长路桥建设;北向加快引育餐饮娱乐、金融网点等城市业态。高标准建设菱溪新城,构建一带、一心、双环、两径、三片、多点空间结构,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新高地。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技术研发等业态,建设成为清流河畔的宜居花园新城、服务城东工业组团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产城融合区(世纪大道以北,涵盖经开区、拓展区和建材产业园):促进资源向重点园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加快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生产生活服务功能配套,着力推进产城融合网络化、协同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引进法人一门式服务中心提升园区服务水平。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建设职工公寓,形成集生产、居住、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城市系统。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性作用,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形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绿色生态的国土空间新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地上地下等空间开发利用。适时推动老城区、政务新区、拓展区城市服务功能衔接嵌套,促进产、城、人、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共活动中心等重点区域的地下空间利用,鼓励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城镇增量空间精准投放,重点保障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优化城镇存量空间,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三旧改造,提升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释放用地空间效能。建立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激励机制。优先保障与城市人口规模需求相适应的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菜市场、停车场等民生类设施用地供应,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加快产业培育壮大,提升发展内在动力

    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推进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人口吸引力,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把非织造产业、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两大主导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促进两大主导产业集聚化、链条化、高端化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区位竞争优势的产业。改造并提升家电轻工、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产业,重点强化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增强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先导产业,重点发展半导体、节能环保、数字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兴产业,发挥对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通过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区人口承载力,吸纳本地劳动力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推动战新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充分利用沪苏浙地区的产业、人才、科技和资金的优势,围绕琅琊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培育一批优势突出、具有明显示范效应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战新产业企业,打造长三角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建设新型功能纺织材料市级战新基地,争创省级战新基地。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三大优势服务业,深化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围绕工业设计、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领域,引进并建设一批服务平台,打造区域性产业研发中心。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电商物流和配送中心,加快推进中垦流通·滁州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建设。以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为支撑,加大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力度。依托天长路中央商务区、古城文化旅游集聚区、城北商贸物流园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城区餐饮、商超、药店、农贸市场等消费性服务业场所开展数字化升级,构建数字消费新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琅琊区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古城综合改造为核心,打造滨湖、临河生态休闲旅游区及水上旅游线路,充分利用琅琊山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亭城文化主题IP。持续优化完善民生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文化创意、康养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模式,提升业态品质。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推进农业提质升级,重点建设邓坝村蔬菜标准园、九华华源药业中草药生产加工、新集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打造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大力发展中草药百蕊草、无公害芡实等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充分利用经果林、滁菊、大樱桃等现有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产业,加快构建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化发展。发展具有近郊特色的现代都市休闲农业,把蔬菜瓜果、林果园艺、花卉苗木作为重点,发展农家乐和瓜果采摘等乡村旅游业,帮扶生态园举办樱桃采摘系列活动,支持新昌生态园、老周枣园、西湖湾农庄举办农林采摘节活动,加快推进关山村东凌航空小镇建设。

    营造产业发展良好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加强对创新创业的一站式便捷化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服务。强化人才对城市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强化企业在城市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建设多功能融合的创新功能+社区、街区、校区,发展嵌入式创新空间,支持城中村、旧厂房向创新功能和业态升级置换,建立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促进中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增强主城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对企业研发环节的政策支持,落实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通过科技活动周活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加快建设智慧琅琊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琅琊建设。实施新基建+”行动,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完善城市部件物联感知体系,提高路灯、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充分整合地下管廊、地面部件等数据,对接市牵头部门,构建城市管理主题数据库,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持续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扩大管理范围,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充分利用全市数字城管系统以及GIS、物联网、大数据等工具和技术,切实解决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城市绿化等城市管理问题,提高城市管理可视化、精准化、智慧化水平。积极配合建设智能交通感知网络体系、智能交通调度智慧系统,提升交通智能分析决策水平,优化路网规划,提高政策制定和运行效果评估能力。充分利用皖事通·慧滁州等平台为民众提供实时便捷、高度集成的交通信息服务。紧抓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积极参与打造数字长三角,推进智慧城市一体化发展。

    专栏 智慧琅琊部分建设任务

    琅琊智慧中心工程。根据全市城市大脑建设统一部署,建设琅琊新型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中心,打造可掌控城市运行全局、实现中央调度指挥的领导决策智慧驾驶舱。建设大屏展示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实现对各领域实时监测和预警,针对日常运营管理协调和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制定标准处置流程,形成精确、立体的指挥调度能力。

    政务外网改造工程。完成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及IPv6升级改造,提升网络支撑能力,规范运维管理,加强安全防护。实现各部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合上云。

    智慧社区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建成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依托市级智慧社区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不断开展智慧社区综合一体化服务模式探索。形成全区普及的智慧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公开等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治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统一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工程。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网络安全、保密、等级保护等方面的各项规范要求,形成对全区政务信息安全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统筹管理,为琅琊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提供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建成面向全区智慧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形成对重要设备设施、数据资源等有效安全防护。建成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有效监测管理舆情动向。

    有序完善市政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市政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带动城乡建设水平和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不断增强新区辐射带动能力。以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为突破口,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构建通达交通体系。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快推进宝山路跨线桥、将军山路跨线桥等项目建设,完成将军山路、铜陵路、沛河路等交通路网建设。进一步谋划争取多个公交中转站建设,优化多线、多点公交线路,提升城区公交通达水平。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改善农村通行条件,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加快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20户以上)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升级一批技术等级三级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抓好危桥改造、生命安全防,保障交通安全。十四五期间计划提升改造县道23.95公里,乡道49.31公里,村道12.38公里,总投资约2.5亿。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公路网络规模总里程达393公里,农村公路实现正常化、规范化养护,政府投资农村公路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

    专栏 十四五期间重点交通建设项目

    县道建设:完成西涧湖环路、城西路等公路建设,到2025年力争县道网建成总里程达52.55公里。

    乡道建设:完成石坝路、黄庄路等公路建设,预计到2025年底,乡道总里程达到62.43公里。

    村道建设:完成西涧、三官等街道共10条村道的建设,总长度达到12.38公里。

    完善市政便民设施。有序开展城市供水、污水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和升级改造,提高污泥处置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打造城市综合管廊,科学布局地下人防及各类设施管线。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分类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存量垃圾治理工程。全面推进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动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建设连续、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道。加快推进池河路、塔山路等道路路灯工程和拓展区(安庆路以北)路网工程。前瞻性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改善电动汽车使用条件。合理布局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充分利用机械停车位、增建并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市政道路增设潮汐停车位等多种方式增加机动车位供应,方便市民就近停车,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规划成品油布点,新增悦浮关山二路站和中石油淮河路站,推进琅琊新区中石油滁州地区总部项目、中石化新增加油站点建设。

    专栏 十四五期间市政设施项目

    宝山路道路绿化工程:宝山路道路两侧及中分带绿化、乔木、灌木等种植。

    将军山路、钟山路、环湖路等三条道路绿化工程:将军山路、钟山路、环湖路等道路两侧及中分带绿化、乔木、灌木等种植。

    濠河路、襄河路、塔山路等三条道路绿化工程:濠河路、襄河路、塔山路等道路两侧及中分带绿化、乔木、灌木等种植。

    池河路、塔山路等道路路灯工程:路灯杆件、灯具、电缆敷设、路灯箱变等。

    皇甫山路、将军山路灯道路信号灯工程:信号灯、电子警察、路名牌等。

    拓展区(安庆路以北)路网工程:新建拓展区金山路、银山路、宝山路、六安路、官山路等5条道路,总长5.2公里,包括绿化、雨污水、路灯、信号灯。

    铜陵路提升改造工程(上海路-永阳路):全长1800米,局部路段(九华山路至南京路)破除重建,其他零星路面修补。

    沛河路道路工程:道路长约450米,含道路、绿化、路灯等。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基于琅琊区的老城区功能偏离需求、利用效率较低、环境品质有待提升的现状,以全市开展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采用全面改造、微改造、混合改造等方式,积极配合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重点围绕公服设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道路交通优化、城市经济激活、特色风貌塑造等方面开展整治提升,力争将主城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综合中心生活区。加快实施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推动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节能节水等工作,推动社区创建机制多元化,使用各类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因地制宜开展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十四五期间,完成23个老旧小区、涉及建筑面积43.25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实现全区65%以上的社区参与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

    专栏 琅琊区城市更新行动主要内容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根据《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针对琅琊区城市更新单元,综合考虑现状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以及规划总人口数量,对居住小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三项指标进行评估,制定辖区内各街道公共服务设施补齐方案。

    老旧小区改造出新。以竣工年代、建筑质量及是否符合规划情况作为评估准则,制定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三类小区分类改造计划。基础类小区重点完善供水、消防、安防、垃圾分类等内容。完善类主要围绕停车场(库)建设、无障碍设施、适老化、健身休闲设施等改造内容。提升类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设施和海绵设区提升改造为主。

    小区道路交通优化。采取配建为主、公共为辅、道路和共享为补充,新技术和智慧化为提升的综合治理措施,逐步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问题。针对老城区道路狭窄,现状混杂的情况,推进交通功能和街道空间的融合设计,完善标识系统、休憩设施、地面铺装等设计。遵循需求大、易改造、重节约、创亮点的原则,因地制宜,提升慢行系统的体验感,打造安全、舒适、融合、连续的慢行系统。

    市政公用设施提升。在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医院、学校、图书馆、市民中心以及群众生活休闲、购物旅游、集中居住场所等重点区域,选择1-2个区域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试点示范。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广场、学校操场、公交场站等场所的地下空间和各类边角空地,加大公共停车场、立体车库和充电桩设施建设,有效解决难停车难充电问题。

     

    专栏 绿色社区创建行动试点社区

    琅琊街道:花园街社区、凤凰社区。

    清流街道:凤凰湖社区、创业北路社区。

    扬子街道:菱湖社区。

    滁阳街道:滁阳社区、营房社区、沿河社区。

    丰山街道:龙池社区、南桥社区、高巷社区、丰乐社区。

    遵阳街道:鼓楼社区、四牌楼社区、胜利社区、东后街社区。

    提升城市安全防控水平。以全区现有燃气、供水为重点的地下管网地理信息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人口经济信息等社会资源数据为基础,切实聚焦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积极配合全市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市级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建设,有序推进路灯、热力、电力、电梯、通信、综合管廊等领域的二期工程。到2025年底,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覆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建筑抗灾能力,完善防御设施,健全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预留应急空间。强化市政管网建设,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减少汛期雨水主管网压力。全面整合城市自然水系、道路、绿廊和城市慢行系统,减小区域内涝危害。健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推进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常态管理,加强对管线的动态监控和综合监管。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和建设,完善防灾备灾体系,加强防灾备灾能力。推进清流河、李湾河、老龙洼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撇洪沟等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完成病险水库和低洼地区除涝任务,完善区域联合防汛抗旱和应急管理指挥系统,配合建成综合防灾减灾区域共建体系。

    专栏 十四五期间内涝治理工程

    清流河三期(东岸)生态治理项目:景观及湿地营造、河道清淤、驳岸、公园道路桥梁及相关配套设施等。滨河防洪堤坝北至世纪大道,南至淮河路。

    老龙洼湿地公园项目:建设老龙洼湿地公园全长3100m,总面积约79.79

    菱溪河右支渠道治理及景观绿化工程:主要设计内容为沿线河道治理、草皮种植等。

    菱溪河左支渠道治理及景观绿化工程:主要设计内容为沿线河道治理、草皮种植等。

    宝山路内涝整治工程:沿宝山路与环湖路建设排水管涵。

    北外环撇洪沟建设工程:新建北外环撇洪沟、护坡衬砌等综合治理。

    永阳路撇洪沟治理:新建永阳路撇洪沟、护坡衬砌等综合治理。

    铜陵路撇洪沟治理工程:铜陵路撇洪沟李湾河以东河段亲水平台等综合治理,李湾河段以西段(二期)新开河道、生态护砌等综合治理等。

    老龙洼河(右支)综合治理工程:老龙洼河口至北外环段进行清淤、护砌等综合治理。

    李湾河(铜陵路以北)综合治理工程:李湾河河口至北外环段进行清淤、护砌等综合治理。

    李湾河站工程:在清流河和李湾河交汇口,新建李湾河站,工程总装机1420kW,解决琅琊新区及琅琊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涝短板。

    推动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镇宜居能力

    构建以政府主导供给,针对所有居民的城乡一体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以城带乡,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城乡人口要素集聚、风貌特色发展、产业互补共赢、设施高效共享、服务优质均等,实现城乡物质景观异质化、发展水平协同化。

    完善多元住房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加快完成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开展攻坚扫尾行动,推进十三五期间实施的房屋征收项目遗留户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好年度房屋征收计划,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期房过渡户的回迁安置工作,加快完成城东花园三期、滨河印象、营房新苑、清琅别院等多个安置小区的交付使用。

    专栏 十四五期间安置房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滨河印象安置小区工程:24栋住宅楼,总建筑面积约30

    营房新苑安置小区工程:14栋住宅,1栋社区医院,4栋商业用房。

    城东花园三期安置小区工程:21栋住宅楼、1个幼儿园。

    清琅别院安置小区工程:26栋住宅,10栋商业、1栋农贸市场、1栋幼儿园。

    菱溪花园二期安置小区工程:建筑面积约20

    西涧花园三期安置小区工程:建筑面积约27

    南扬郡安置小区工程:建筑面积约27

    西涧北路安置房项目:建筑面积约5.29

    兴融花园安置房项目:建设8栋安置房。

    老木材公司地块安置点(代市承建):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

    永阳人家安置房项目:建筑面积约22.6万平方米。

    涧北公园北侧安置点: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菊香雅居东区、西区: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规划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健全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网络。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市郊村和城镇延伸并网。推动城区基本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全域覆盖,形成协调互补的城区、城乡、镇村三级公交网络,推动实现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进村入户、提档升级、产业融合和安全保障,构建全面覆盖的农村公路网,实现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物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建成更高质量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市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推动农村智能电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干道沿线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寄收物流体系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推动5G网络设施在农村布局。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防灾设施建设,加强暴雨洪涝、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实现村庄主要出入口、重点公共区域安防监控全覆盖。加快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支持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融资、一体化开发。

    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就近入学入园。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增加公办教师数量,加大师资配备力度,强化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推进滁州五小、滁州市宝山学校(小学部)、紫薇小学、解放小学、琅琊路小学等一批小学新建扩建工程。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改善学校教学设施环境。规范管理各类民办教育,引导民办校园内涵发展,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完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运行机制,扎实开展分级诊疗工作。推进扬子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建设,提升改造社区卫生中心设施,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提高群众就医便利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医疗救助和保障制度,构建完备职业病防治体系。强化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增强专业人才力量,以康养琅琊为品牌,全面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利用互联网搭建招聘平台,提供零距离精准化求职服务。鼓励引导劳动者自主就业,支持灵活就业。持续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周、全民创业等活动。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等配套措施。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琅琊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和文化艺术中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区、街道、社区(村)图书一体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综合使用政府购买、社会参与等形式,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品种和内容。

    完善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标准,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统筹政策。推进农村低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统筹规划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衔接发展,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创新基本住房保障和供给方式,科学设置并动态调整住房保障准入线标准,推进货币化保障和安置,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应保尽保。探索和建立农村相对贫困人群危房改造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贫困人群住房安全有保障。更新推进民房修缮备案流程,统筹城乡居民住房安全需求。

    专栏 十四五期间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清单

    完善高龄津贴制度。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补助标准为:8089周岁、9099周岁老人、10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津贴标准分别为60元、100元、300元(无收入来源为1000元)。

    完善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为散居特困供养老年人;低保、重点优抚对象中6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或失智老人;65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60岁以上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人;65岁以上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服役期间获得二等功(战时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退役军人等对象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按每人每月120元或220元标准,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每月提供5小时或10小时的基础信息、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精神慰藉等服务。

    完善特困供养人员中的老年人基本生活和照料保障。对纳入特困供养范围的老年人,按照不低于当地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的60%确定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的10%确定照料和护理标准。

    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利用各类社会养老资源,加快养老服务协作机制建设,推进全区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等高对接南京、苏州等发达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工作站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就业、养老、医疗、托幼、家政等便民服务有机集成。培育壮大社区专业人才和社区工作者队伍,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以丰山街道和滁阳街道为典范,推动社区全面建立常态化协商议事机制,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表达合理诉求通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向行业扩展、向专业延伸、向基层挺进,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创新型社会矛盾治理机制。在全区街道开展综合执法平台建设,促进基层管理的扁平化和智能化下沉,增强街道城市基层治理主体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城市绿色屏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提升城镇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构筑生态绿色屏障。

    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环境。夯实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本底,提升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规范化水平,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流,以大型结构性绿地、环城绿带、水域保护、慢行系统和绿道系统建设为重点,建设城市生态绿色廊道,形成内畅外联的生态系统。多方位拓展城市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加强城市老城区小微空间更新改造,建设口袋公园、社区体育公园、街头广场。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动有条件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大能源、交通等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力度,提高低碳能源消费比重。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鼓励错峰用电,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开展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社区创建活动,推广使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大力推进绿色建材应用,试点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动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环卫等车辆电动化。提倡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到2025年全区基本建成无废城市

    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围绕工业炉窑和VOCs开展综合治理。运用大气网格化监管系统,加强对空气微型站点巡查,精准处理异常数据。多举措并行强化控煤、控气、控烧、控尘,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物料堆场治理等专项行动。稳步推进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巩固整治成果。排查全区废水排放源、入河排污口及散乱污企业,强化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雨污水管道混接点和缺陷等整治。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促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完善农村污水基础设施。统筹建立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规划指标体系,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根据河道具体问题,上下游配合,左右岸联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症施策、精准治污,有效整治水环境。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快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探索完善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体系。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工作,有效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规范有序发放行业排污许可证,实施入河污染源排放、排污口排放和水体水质联动管理,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快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实行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强饮用水源地的安全管理。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绿色发展经济政策,积极融入参与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发展潮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行动体系。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人口、金融和土地领域的改革,充分激发激活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大内需潜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投融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扩展投资空间。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模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完善推动人口集聚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存量优先、循序渐进为原则,推进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率先在城镇落户,重点促进在城区就业3年以上或缴纳社保一年以上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平均成本动态监测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成本分担责任。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促进回流人口就地城镇化。建设覆盖全区安全可靠的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统计、考核、绩效评价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把本地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统一纳入服务管理范畴,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落实三权不变政策,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紧紧围绕重大项目、重要产业,推进人才招引三大行动,建立完善人才库人才需求库,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

    健全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机制。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劳动力享有公平的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机会,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组织策划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转岗专业等培训。鼓励多样化创业,支持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等新就业形态增加收入。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公租房。加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建设。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和转学政策,保障学龄前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统筹不同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形成与常住人口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属地化管理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依法参加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基本养老保险,严格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便人口流动。

    完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购买-建设-经营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类限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职能定位,对投资运营上述项目的企业进行综合授信,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等模式,探索水利、能源等重点领域资产证券化改革试点。完善政银企协同联动机制,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开展中小企业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改革试点。

    完善进城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完善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切实保障土地集体所有权人对集体土地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持续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推进农村各类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大力推进土地增减挂项目,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金优势互补

    探索完善农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入市市场规则。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各级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户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统筹提高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用好土地增减挂政策,以西涧街道关山村为试点,扎实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完成房地一体确权,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开展宅基地审批工作。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研究部署新型城镇化年度重点工作,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统筹解决综合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各街道、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和职责,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全力推动琅琊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坚持政策统筹。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政策支持,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等政策,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要落实本规划要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针对各个街道,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建立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规划引领,抓紧编制一批重大支撑性专项规划,增强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协调性。

    (三)强化资金保障。统筹相关财政资金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实行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区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开拓资金支持渠道,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基金支持,进一步放大中央、省、市资金及区级配套资金效应。强化政金企对接,争取金融机构持续支持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推广城市三变经验,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四)推进重大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对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支撑作用。各部门要制定重大工程项目台账,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限,强化调度管理,建立精细化项目管理和推进制度,建立健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好项目前期、要素保障、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及早开工建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加强项目储备,聚焦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和民生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

    (五)压实部门责任。住建局要牵头会同区级其他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做好组织调度和任务分解。要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事,确保任务落地生效。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履行职责,根据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分工和时间要求,加大工作目标考核和督查力度,及时对相关任务进展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政策执行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街道和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