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9-22 16:37
    【字体:打印

     录

     

    一、琅琊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

    1. 科技引领产业加速转型

    2.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3. 科创载体建设显著增强

    4. 科教人才资源加速集聚

    5.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二)科技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

    1.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2.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主体效应不显

    3.科技创新投入偏低,企业融资渠道有限

    4.科技创新人才紧缺,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5.载体平台数量偏少,创新服务功能不够

    6.政产学研合作有限,协同创新力度不大

    二、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形势与需求

    (一)面临的形势

    1.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

    2.中国建设科技强国进入重大转折期

    3.安徽科技强省建设进入全面加速期

    4.滁州科技强市建设进入加速腾飞期

    5.琅琊科技创新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

    (二)面临的需求

    1.紧抓全球创新格局加速调整的机遇,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2.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3.借力我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东风,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

    三、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四、滁州市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升级,转换新旧动能

    1.创新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3.培育壮大N个先导产业

    (二)支持企业创新,发挥主体功能

    1.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2.培育科技中小企业

    3.培育创新企业队伍

    (三)打造高新园区,培育创新基地

    1.推动经开区转型升级

    2.促进产业园区创新发展

    3.吸引金凤凰筑巢琅琊

    (四)加快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1.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2.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

    3.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五)聚焦重大项目,提升创新能力

    1.持续推进在建项目

    2.加快实施新上项目

    3.超前谋划未来项目

    (六)优化科技生态,集聚人才资源

    1.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2.着力加速创新人才集聚

    3.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七)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协同创新

    1.打造区域开放合作增长极

    2.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

    3.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

    (八)加快农科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二)加强政策支持,激励自主创新

    (三)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投入机制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五)加强考核评估,提高治理效能

     


    十三五期间,琅琊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加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创新引领,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省和滁州市的战略部署和要求,结合琅琊具体实际,制定《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一、琅琊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琅琊区科技创新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19年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4.8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20.3%。规模以上企业数达到6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9户,为2016年底的1.2倍。累计入驻项目85个,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2016-2019年间,琅琊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5.79亿元增加至16.7亿元,年均增长42.3%。琅琊区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2016-2019年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3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量比重50%。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68.6亿元,较2016年年均增长10.7%十三五期间,琅琊区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1. 科技引领产业加速转型

    深入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发展战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紧盯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存量吸引增量,积极承接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和服务贸易转移等专精特新项目。在非织造产业、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方面,成功引进元气森林、天航母婴、爸爸的选择等企业落户琅琊,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9年底,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总产值60%以上。全区拥有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为9户和25户,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数12.8%35.7%。琅琊区被授予中国琅琊非织造新材料产业园”“中国非织造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基地等称号,成为滁州市新型功能纺织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字号品牌——滁菊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等成功创建,宜庭家纺、九华华源药业获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安徽省新昌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获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全省第一家京东之家体验店落户运营,全市首家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成功设立。

    2.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5年的12.2亿元增加至17.6亿元,增长44.3%;新增安徽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5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家、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20家。

    3. 科创载体建设显著增强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区拥有省级研发平台13个(其中省级企业中心7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个、市级众创空间2个。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滁州市首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启迪之星(琅琊)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项目招引力度加大,以高端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为主导的产业项目集聚发展,科技创新的平台载体更加夯实。

    4. 科教人才资源加速集聚

    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先后制定出台《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培育工程实施方案》《高层次人才优质服务实施办法》《关于实施雏凤计划人才团队培育工程的意见》等8个配套政策,吸引人才的杠杆效应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引进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蓝擎科技公司创始人曾青华博士团队和苏州大学博士团队等数十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并实现其科技成果在琅琊区落地转化。先后对接考察科创项目78个,正式签约科创项目10个,推进实施6个。先后对接博士(副教授)以上人才200名,签约90人。9家企业获批市“221”产业创新团队,1家企业获批市“113”产业创新团队,1名高层次人才入选省级领军人才。政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与江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烟台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5.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四链融合步伐加快。围绕琅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项目需求,不断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琅琊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围绕科技创新,出台《琅琊区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琅琊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若干举措,截至2019年底,琅琊区已兑现科技创新政策补助384.8万余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20160.48%增长至20191.36%。科技金融服务优化。围绕科创项目资金需求,积极与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对接合作。十三五期间,建立两支产业发展基金,资金规模达4亿元,为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开放创新持续推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深化与合肥经济圈、皖江示范带城市的协作,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联动共享为依托,加强产业协作和配套发展,打造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聚集地。创新招商方式方法,高位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推进承接产业、企业和承接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相结合,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二)科技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

    1.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十三五期间,琅琊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6年的20.1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0.5亿元,增长缓慢。截至2020年底,琅琊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与其他县(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目前,琅琊区战略性新兴企业仅有7家,总量在全市县(区)最低;19家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为传统型企业。从现有规模企业主营业务及主导产品来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的企业较少,企业产品技改升级较慢,且发展增速不高,产业关联度不强。琅琊区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食品医药、新材料、电子核心、机械备件等,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区内尚未形成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互动发展机制,龙头企业难以发挥对中小微企业的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等作用,影响琅琊区产业集群化发展。

    2.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主体效应不显

    企业总体质量不高。2020年,琅琊区专利申请总量为88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32件,占全市5.62%,发明专利授权42件,占全市3.25%,均居全市各县(区)后列。区内大多数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档次还不高,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强。琅琊区多数企业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发展模式依赖性仍很强,2019年,规上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不足一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足2%,居全市县(区)倒数第二。创新型企业梯队尚未形成。截止2020年底,琅琊区规上企业65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尚未构建形成种子企业-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链条孵化机制,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培育。

    3.科技创新投入偏低,企业融资渠道有限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2020年,琅琊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仅为1.22%,远低于1.74%的全市平均水平和2.03%的全省平均水平。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较少,区财政科技扶持力量有限,政府、社会、企业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不够完善,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导致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4.科技创新人才紧缺,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企业科技人员力量有待加强。截至2018年底,琅琊区研发人员共235人,折合全时当量合计198人年,仅占滁州市的2.2%,居全市县(区)最末。高层次人才匮乏。截至2020年底,琅琊区累计引进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原有的金春无纺布院士工作站因政策原因被撤销。由于新兴产业集聚不明显,人才载体数量不足,目前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团队较少。成熟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企业自身对成熟人才吸引力不足,且无法通过良好的合作信息获取渠道,仅依靠企业自身去挖掘行业内人才或者培养储备人才,成本较高,企业难以承受。

    5.载体平台数量偏少,创新服务功能不够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缺失。琅琊区目前还没有产业共性研发平台,九华药业、金春无纺布等龙头企业均未建立产业技术中心,难以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建立产业技术中心需要政府较高的参与度,可以与市场化的技术平台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补充。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截至2020年底,琅琊区共有8家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企业拥有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余企业自建的研发机构创新水平参差不齐,普遍缺少专业研发人员和科研设备。全区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方面还未形成布局。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不足。截至2020年底,琅琊区仅有1家加速器、2家众创空间,远不能满足企业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的需求。此外,从事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管理咨询、科技金融等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甚少,全区还未形成相对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

    6.政产学研合作有限,协同创新力度不大

    产学研合作数量不多。截至2020年底,琅琊区共有10家企业开展大院大所合作。其中,1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1家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仅有4家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没有发挥出毗邻南京、合肥等科教城市的优势。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项目为主。琅琊区已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大部分以短期的技术研发为主,稳定的、联盟式的合作较少,存在重当前轻长远的问题。创新产出不多。十三五期间,全区获省级科研项目立项3项,尚无国家级科研项目。

    二、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形势与需求

    (一)面临的形势

    1.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曙光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前沿科技的投入力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加紧布局,并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重大创新成果正在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引领新的产业革命,带动全球实体经济开启新一轮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但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琅琊作为科技创新的后发地区,更容易轻装上阵、重点突破,在技术产业创新上实现对发达地区甚至先发国家的追赶和超越。

    2.中国建设科技强国进入重大转折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面对以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区块链和5G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以及中美关系的新情况、全球创新格局、贸易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加速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将进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型,更是科技创新根本路径的转型。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琅琊过去主要依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企业及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也将受到严峻挑战。

    3.安徽科技强省建设进入全面加速期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为安徽科技创新带来新的空间,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即将进入全面加速的重要时期。201811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20191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并明确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202012月,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4.滁州科技强市建设进入加速腾飞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滁州迎来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大好机遇。科技创新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进一步显现,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左右逢源双圈互动的区位优势明显,以一区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力、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激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5.琅琊科技创新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

    作为滁州主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琅琊,这种因区位带来的先天优势,以及消费品产业的基础条件,都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赋予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创新资源的集聚和科技人才的引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主要依托国内市场的中低端生产消费品及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产业将迎来发展利好。琅琊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战略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为安徽和滁州的科技创新发展探索琅琊模式,作出琅琊贡献

    (二)面临的需求

    1.紧抓全球创新格局加速调整的机遇,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全球创新格局加速调整,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都在展开新的部署,全球范围的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十三五时期,琅琊的传统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还比较大,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相对较慢。面向十四五,琅琊只有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依靠科技创新塑造新优势,才能牢牢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2.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看,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动力源泉。从琅琊自身禀赋看,良好的城区位置和特色的产业基础,是琅琊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所在、依托所在。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琅琊加快转型发展时不我待,要积极适应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3.借力我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东风,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

    十四五时期,安徽将突出创新赋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突出数字赋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突出环境赋能,着力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突出生态赋能,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区域创新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琅琊要争先恐后,乘势而上,努力在安徽科技创新发展进程中拓展新空间,扮演新角色,这是琅琊创新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琅琊的使命担当。

    三、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安徽省委、滁州市委和琅琊区委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聚焦琅琊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把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把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围绕滁州加快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目标,争做滁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要前沿阵地,成为滁州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与国家、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的重点规划、重大政策和重要任务的衔接,深入贯彻国家、安徽省、滁州市和琅琊区发展战略要求,不断满足区域创新需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自立自强和开放创新相统一。在着力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在开放合作中集聚更多更好的人才、技术、资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深融合度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

    ——坚持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相促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切实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破除阻碍创新创业创造的藩篱,建立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坚持全面创新和突出重点相统筹。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琅琊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35 年,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进入滁州市中上游位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区域特色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生增长、科技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具体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区内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研发投入产出成效更加显著,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滁州市平均水平以上。

    ——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基于琅琊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区内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逐步壮大做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更加活跃。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翻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20家以上,企业与开展产学研合作大院大所数达10家以上。

    ——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区级支持和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更加配套和健全,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引进和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机制环境更加完善,双创平台数量和孵化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力争引进1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实现翻番。

    ——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步伐。围绕生物医药、无纺布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以及智能制造、大健康、智慧物流等潜力领域,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升级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有效带动琅琊区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到2025年,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产值同比增长达到1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优于滁州市平均水平。

     

    3-1 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2020

    2025

    1

    R&D投入占GDP的比例(%

    1.22*

    2.2

    2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9

    40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21

    40

    4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家)

    14

    20

    5

    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个)

    4

    10

    6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家)

    3

    6

    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15.13

    30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62*

    -

    9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8.6

    13

    10

    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17.002

    30

    备注:标*2019年数据

    四、滁州市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升级,转换新旧动能

    围绕琅琊区健康食品、非织造、装备制造、医药器械四大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强化科技创新,优化科技要素汇聚,加快产业集聚和高端化发展。根据我区科技产业实际与中长期发展目标。创新发展非织造、健康食品、装备制造、医药器械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家电配套、新型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数字、半导体光电、人工智能、食品安全N个先导产业。

    1.创新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续聚焦突破,强化产业招大引强,优化产业布局,创新扶持政策,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区域科技产业集群。

    1)非织造产业。充分发挥中国非织造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基地和新型功能纺织材料市级战略基地建设品牌优势,打造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兼具非织造科技研发实力和制造技术的百亿级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坚,增强核心竞争力。重点围绕金春无纺布、中采实业、天航护理用品、爸爸的选择等骨干企业,做好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工作。继续扩大高档热风、水刺、超纤无纺布产品规模,开发SMS无纺布,可冲散无纺布和纯棉无纺布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招引开发关联度大的高档医用防护服等下游产品,推动产业整体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新增非织造规上工业企业10家,力争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专栏1:建设非织造产业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安徽金春无纺布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非织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建检验和检测实验室约5000平方米,试验车间2000平方米,购置各类研发、检测设备、试制设备及其他配套辅助设备,全面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非织造产业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1.研究非织造产业前沿技术,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技术创新和高科技项目的攻关;

    2.加快非织造产业生产设备的研制,做好引进生产线的消化吸收,扭转高端设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3.加强非织造产业工艺技术的研究,创新新工艺、新技术,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4.进行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开发新产品,从整体上提高非织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5.参加或主导制定非织造产业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推动非织造行业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推动产品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

    2)生物制药与健康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滁州百蕊草药用植物资源优势,以元气森林、九华华源药业等企业为龙头,着力发展功能饮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形成品牌发展优势,将琅琊打造成为全省生物医药及健康食品产业特色基地。重点推进元气森林二三期项目建设,推动九华华源药业口服补盐液、糖浆制剂等抗感染药物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推进顺鑫盛源仿生食品成果转化,着力开发赤藓糖醇等新型产品。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抓手,引导产业链关联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培育若干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核心企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增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规上工业企业10家,力争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支持智慧养老产业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2:建设生物制药及健康食品产业特色基地

    充分发挥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重要用户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引进省内外龙头企业在基地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

    政府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设立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引导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及新工艺示范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等。对取得药品注册批件并在琅琊区内实施产业化的项目给予资助。区里其他相关专项资金优先向基地倾斜。

    力争到2022年建成市级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1-2个省级创新平台。初步形成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金融服务、市场开拓、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社会保障等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3)装备制造产业。鼓励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发展输变电成套设备和大型设备,利用物联网、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依托信尔德科技、施耐德电气、凯泰流体、大茆皮革等现有企业,继续发展数控成型冲压模具制造、输变电成套设备、流体装备制造等基础装备制造,围绕技术创新、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新型高科技智能装备。依托光智科技、昇兴包装、海之星海洋装备等企业,围绕光学元器件、金属包装制品、水下机器人,开发一批集聚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困境,实现装备高端化、智能化。到2025年,新增高端装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10家。

    4)医药器械产业。依托九华华源药业、坤大生物、健宁药用包装、爸爸的选择、优友医疗、光智科技等企业,积极发展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医疗防护用品、辐射医疗探测器等产品及产业链,大力推进医药器械产业链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品牌发展优势。积极落实链长制工作机制,紧盯医药器械产业链图谱,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推进前沿重点项目的招引落实。从产业发展和延链补链中找项目、生项目、扶植项目,持续健全完善项目策划储备、招引落地、推进实施等工作机制,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确保医药器械产业链持续带动琅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新增医药器械规模以上企业5家。

    2.改造提升两大传统产业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家电轻工、新型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支柱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研发、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不断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提高工业产品有效供给。

    1)家电配套产业。围绕滁州市智能家电产业园,积极引进智能家电配套企业。支持新江玻璃、仕达家电引进吸收网络技术、5G技术,涵盖智能控制、红外线感应、射频自动识别、自动扫描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的智能家电技术,提升生产管理和产品制造等各个环节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水平,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2)新型建材产业。加强传统建材企业改造提升,重点发展装配式、管廊式结构部件和新型节能环保型产品生产,转变传统产业格局。支持富邦集团产业转型升级,扩大装配式部件生产销售,提高产品市场份额。推进鼎元新材、瑞兴化工新型节能保温材料生产开发,打造节能环保新产品。

    3.培育壮大N个先导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发展集约化、产业绿色化,着力培育N个先导产业。重点发展光学材料、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其对全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1)数字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紧盯智能制造2025”指导方针,建立琅琊区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和项目库,围绕5G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创业数字化改造、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谋划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支持一批有能力、有条件的传统服务业企业投入数字化创新研发。针对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提前谋划专项鼓励和扶持政策。

    2)半导体光电产业。依托光智科技,围绕辐射医疗探测器、第三代半导体、红外激光器及芯片、电子元器件等功能材料产业化,招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壮大光电信息产业规模,打造省级红外光学与激光器件特色产业生产基地。

    3)人工智能产业。积极承接江北新区芯片制造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产业级和消费级的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突破。

    4)食品安全产业。依托市、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企业投入、社会资本等统筹支持食品安全创新工作。重点支持研发高效、环保、精准冷链装备,研究氨制冷系统安全技术,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绿色冷链物流系统优化技术。

    5)生态环保产业。依托辖区龙坤环保、官默环保、施耐德成套电气等企业,发展水处理、城市节水、大数据监测等生态产业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促进高校生态环保研究成果在我区转化。拓展土壤修复、碳交易、雨水利用等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生态环保产业,提升环保企业全产业链运营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二)支持企业创新,发挥主体功能

    1.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鼓励企业争先创优。开展大企业培育计划,引导金春无纺布、九华药业等骨干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全国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百亿级大企业集团。在非织造产业、食品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质量效益领先、市场份额高、在细分行业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拥有行业内话语权的排头兵企业。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项目服务和环境营造方面的主导作用,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促进科技、产业、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向排头兵企业集聚。

    发挥新型功能纺织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市级战新基地)特色优势,以琅琊经济开发区为平台,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培育若干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滁州百蕊草、滁菊等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生物提取物产业化、绿色食品等领域为突破口,扶持九华药业、坤大生物、顺鑫盛源、元气森林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壮大。

    2.培育科技中小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主营业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占据细分市场高点,努力培养一批中小企业特色单打冠军。打造一批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发展载体。建成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围绕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发挥毗邻市经开区省级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基地的优势,重点在电子信息、关键零部件和精密模具制造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信尔德科技、康贝伟业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3.培育创新企业队伍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创建企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和实施与行业产品的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贯彻实施全市三个一百工程,每年推动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围绕品种开发、质量提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实施三品专项行动,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企业健全质量管理和品牌管理体系,推广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质量标杆、品牌培育等领先企业示范行动。把握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领域变革机遇,深入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加快培育一批产业优势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

    (三)打造高新园区,培育创新基地

    以琅琊经济开发区创建高新园区作为全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核心区功能,着力推动琅琊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促进创新型企业培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创新合作等方面快速发展。

    1.推动经开区转型升级

    推进琅琊省级经济开发区整体创新发展,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加快推动以信尔德科技、凯泰流体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美固龙金属为代表的新型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重点支持以金春无纺布、霞客色纺、正合雅聚新材料为代表纺织新材料产业,以九华华源、坤大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昇兴包装、顺鑫盛源、元气森林、瑞芬生物为代表的健康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和服务链。成立滁州市琅琊高新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运营主体,依托风景秀丽的琅琊山,做好筑巢引凤、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孵化器、研发中心和综合办公楼,对园区予以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和配套服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金融机构、众创空间、孵化成果更多向园区内转移和集聚。到2025年,基本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高端资源要素集聚的核心区、产城融合先行示范的样板区。

    2.促进产业园区创新发展

    围绕高新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空间建设步伐,做好经济开发区扩区规划建设。园区规划面积从5.2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东部科技创新城,作为琅琊高新区拓展区,以非织造布、生物医药及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环保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为重点,为无纺布产业园、健康食品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材园等产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工作。围绕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具备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集聚发展为路径,打造集聚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非织造布新型功能纺织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生物医药及健康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辐射带动全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形成以琅琊省级高新区为核心,以多园为支撑,以非织造布、生物医药及健康食品两大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来带动,创新要素密集、产业功能错位发展的一区多园、一核心双基地的创新发展格局。

    3.吸引金凤凰筑巢琅琊

    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推进琅琊高新区主动对接沪苏浙先进地区,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和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功能,在长三角及南京都市圈产业深度对接、科技金融创新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人才吸引和培育、以及产融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基础设施、重大平台、重点项目、政策措施一体化建设,构建新机制,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亮点。深入研究琅琊产业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契合点,吸引龙头企业和一批高科技、战略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落户琅琊。强化与长三角技术合作,进一步推动引进消化再创新,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长三角分中心等研发机构落户琅琊,支持与长三角科技型园区建立伙伴园区,探索科技孵化在省外,产业转移在琅琊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合作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产业链高效整合,进而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

     

    专栏3:建设琅琊区新型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融合产业园)

    琅琊区新型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融合产业园)通过标准化厂房的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有效降低企业的研发支出和生产成本,实现土地和资源的集约使用。

    一期工程建设周期为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总用地面积88008 平方米(约 132 亩),总建筑面积 69292.25 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 110230.32平方米),其中多层框架厂房 24239.08 平方米,单层钢结构厂房(高 9 米)22140 平方米,单层钢结构厂房(层高 12 米)8136 平方米, 综合服务中心 10819.74 平方米,地下停车库 3590.75 平方米,配电房、门卫及消防控制室等配套设施 366.68 平方米。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单(多)层标准化厂房、综合服务楼、门卫、地下停车场等主体工程以及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照明、消防、环卫等配套工程。

    二期工程建设周期为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总用地面积27608m2(41.41亩)。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7608平方米(41.41亩),总建筑面积18099.75平方米,其中1号厂房10010平方米,中间仓库建筑面积4206.64平方米,(其中地上3719.58平方米,地下487.06平方米),2号厂房2759.11平方米,污水处理站建筑面积122.00平方米,储藏室160.00平方米,架空雨棚572.00平方米,停车棚270.00平方米,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标准化厂房、仓库、污水处理站、储藏室等主体工程以及厂区硬化、给排水、供电、绿化、照明、消防、环卫等配套工程。

    三期工程建设周期为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总用地面积173160平方米(260亩)。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3160平方米(260亩),总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标准化厂房、综合办公楼等主体工程以及厂区硬化、给排水、供电、绿化、照明、消防、环卫等配套工程。

     

    (四)加快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围绕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推进琅琊区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资源共享、创新服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全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

    1.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和研发队伍培养。围绕非织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方向,推进以金春无纺布股份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的非织造产业安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以安兴环保彩纤、滁州霞客无染彩色纺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的琅琊纺织创新产品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全丰物资、顺鑫盛源、九华药业等优势企业建设一批省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积极对接省内外和长三角地区优质科教资源,争取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户琅琊,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协同,推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为琅琊区的产业创新发展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撑。

    2.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

    进一步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琅琊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启迪之星科技企业加速器,探索新型孵化模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创业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发展。鼓励和扶持园区内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琅琊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发攻关。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业园、创业社区、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微观装配实验室等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等新型众创空间。支持把存量的旧厂房等资源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空间,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新链条,努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创新集聚区创客栖息地

    3.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集聚各类优质科技服务资源,引导平台以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服务创新创业主体,不断完善涵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根据非织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食品健康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加快打造涵盖科技项目库、科技企业库、企业需求库、科技成果库等内容的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集科技咨询机构、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机构、技术交易机构、产权交易市场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推动和长三角地区创新券、大型仪器、科技文献数据等共建共享,为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

    专栏4:启迪之星(琅琊)科技企业加速器扩容升级

    启迪之星(琅琊)科技企业加速器扩容升级项目建设周期为2021-2025年,完成加速器运营面积的扩容和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企业孵化、资本管理、园区管理与运营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工程。运营面积达3.7万平方米,引进20个以上高技术含量创业企业;引进50名以上博士等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立4个以上博士后工作站;培育20家以上千万元以上企业、8家以上规上企业、7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五)聚焦重大项目,提升创新能力

    把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作为琅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始终把科技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咬定项目建设不放松,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目标,聚焦聚力推进国家、省、市、区和企业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放大琅琊竞争优势。紧扣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琅琊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文化融合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重点聚焦加强防灾减灾、消防技术与器材开发与应用,推广应用消防火灾预警技术、无人机火情可视化侦察技术;饮用水净化、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水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控源减排和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研发处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空气洁净技术。

    1.持续推进在建项目

    落实好一个重大项目、一名负责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实施方案四个一推进机制,继续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确保重大科技项目建设能够按照计划推进,实现如期效果。

    2.加快实施新上项目

    加快实施加速器扩容升级等项目,强化要素保障,提供优质服务,在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保障到位,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新上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无障碍的优质服务,确保各个科技项目尽早落地见效。

    3.超前谋划未来项目

    紧紧围绕琅琊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创新需求,抓好项目谋划,力争把琅琊区委区政府创新发展的设想和构思纳入国家、省、市发展计划,把领军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愿望变成可行性项目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全区科技项目储备库,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优化科技生态,集聚人才资源

    坚持战略引领与重点聚焦,紧抓国家和省战略机遇,聚焦琅琊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优化科技生态,集聚人才资源,高质量推进琅琊区科技创新发展。

    1.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充分发挥琅琊区作为滁州市老城区、三面环苏、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非织造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为发展导向,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不断聚集国内外高新技术生产要素。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重要载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战略合作,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技术、成果转移与转化。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加速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支持滁州市首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启迪之星(琅琊)科技企业加速器运营发展,建设涵盖展示、办公、研发、中试、生产等功能区,致力于聚集以高端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为主导的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有琅琊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科研诚信黑名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2.着力加速创新人才集聚

    围绕人才强省的战略部署,完善落实滁州市“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持续推进人才招引三大行动,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环境和创新团队结构,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活力。积极对接安徽省、滁州市人才引进计划,细化出台十四五支持人才发展的配套政策,培养引进多维度多层次的领军科技人才,对引进的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和高技能人才按不同类型和层次分别给予项目经费资助、购房补贴和生活津贴。探索继续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积极发挥琅琊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平台作用,推广实施人才+项目——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模式,柔性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及团队,吸引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团队来琅琊创新创业。优化创新团队结构,增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活力。推动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院校,与南京等地高校和优质职业学校开展合作,提高办学水平,扩大技能型人才供给。

    专栏5: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智汇琅琊”引培计划

    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特别是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创业人才。积极尝试引进海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在项目经费、安家补贴、投融资支持方面给予资助和扶持。

    完善引才奖补机制。加大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探索设立“琅琊区科技人才贡献奖”等奖励政策,按照形成地方财力的贡献部分给予人才奖励。面向在优势产业、前沿科技领域工作的关键技术骨干,给予特殊优惠政策,采取给予科研启动费、安置补助费、最低收入保障等措施。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事业单位,通过跟奖、跟补等方式,在引才投入、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

    优化升级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启动规划建设一个创业、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琅琊人才社区”,建设由政府补贴筹建,市场化运营的人才公寓,为引进人才和智力提供多元化服务保障,并逐步完善周边学校,商业、医疗、交通等配套。支持社区里发展科技人才服务业,引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发挥其在人才评价、人才交流、权益维护、专业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对运行规范、贡献较大的中介机构给予奖励补贴。

     

    3.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健全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创新一体化人才服务服务模式,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着力打造聚才强磁场。整合全区人才资源,筹建区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管家式服务,全力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人才服务平台,集人才绿卡申领服务、高校毕业生报到、人才人事代理、就业登记咨询、养老保险代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业务于一体,在落户、科研申报、外籍停居留权等方面主动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人才服务满意度,为各类人才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人才服务。完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每年通过定期开展琅琊云聚才行动”“琅琊特色产业高端论坛”“高层次创业人才琅琊行”“琅琊榜创业大赛等系列群英会活动,促进人才交流、项目对接,聚集一大批各类专家人才和科创项目来琅琊生根落地。

    (七)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协同创新

    坚持深化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互相促进,以更开放的视野谋划推动琅琊区科技创新,加快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和江北新区,深度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产业分工协作,开展先行先试,强化错位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区域间加快流动。

    1.打造区域开放合作增长极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建设,建立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打造双向开放格局,鼓励企业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移、委托研发、人才柔性引进和战略性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科技合作的步伐。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人才环境、市场准入等政策制度上接轨南京、合肥等城市,高效承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创新资源溢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高校院所合作,探索形成研发孵化在南京、合肥,产业化在琅琊的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通用通兑,鼓励中小企业使用创新券在全域购买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增值服务。利用区位优势,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明显、符合琅琊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企业、高等院校来琅琊发展,推动电子商务、软件产业、医疗卫生、教育资源整合、制造业退城入园等方面全方位合作。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联动共享为依托,实现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加强产业协作和配套发展,打造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聚集地。

    2.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

    深度融入江北新区建设,积极加强与周边县(市、区)交流合作,构建共同推动创新、共同培育产业、共同享受利益的良好机制,重点在项目孵化、产业落地、载体共建等方面协同发展。加大对南京及江北新区相关配套的产业项目招引和承接力度,积极建设中小企业园或园中园,吸引南京特别是江北新区转移的上下游企业进驻。依托琅琊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实现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技术交易信息化共享接口、行业执业标准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体系的无缝对接,共享利用南京、合肥等中心城市的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项目展示、合作洽谈,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全区创新发展能级。

    3.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

    通过高校院所成果推介、中介机构牵线服务、科技企业主动对接、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线上常态化成果发布等活动,持续开展精准化、常态化、高质量的产学研交流对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一批产学研联合体,促进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技供给点对点精准对接。聚焦非织造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产业领域,组织骨干企业负责人赴产业技术领先地区实地调研,对标找差,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组织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进企业,邀请南京、合肥等高校学校科研院所专家,立足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瓶颈技术和关键问题,对企业进行把脉问诊式专业点评。在政府层面强化对产学研签约项目的督导和跟踪服务,提高产学研对接成功率,对产学研合作绩效突出的单位或项目予以支持。

    (八)加快农科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依托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农产品新品种选育示范、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功能农业等现代农业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带动发展琅琊特色农业科技产业链,培育新型农业科技主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聚合,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琅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位于三官、西涧街道区域内,共覆盖9个行政村,总规划面积3.1万亩。主导产业为经果产业。2021723日经省科技厅批复同意列入第三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琅琊省级农业科技园位于城市周边,核心区主导产业有大樱桃、桃、猕猴桃、秋月梨等经果。农业园区分为核心区与示范区,其中核心区位于琅琊区三官、西涧街道,规划面积3000亩,按照一心引领,四园联动将其划分为五大功能板块: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大樱桃三产融合示范园、经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园、经果棚架技术展示园、种苗研发培育园。园区建设总投资1.5亿元。其中,一期建设0.8亿元。

    一心引领即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2000平米,共设四个分区:集中展示分区、综合行政分区、科研合作分区、孵化培育分区。依托滁州学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创新源头对园区农业科技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园联动即大樱桃三产融合示范园、经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园、经果棚架技术展示园、种苗研发培育园。作为科技园主导产业功能园区,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技术,借助现代物流业发展和电子商务等流通技术运用,核心驱动科技园整体建设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区领导牵头,科技、财政、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参加的琅琊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负责十四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健全区街联动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强化对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促进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在统筹科技资源、科技计划专项的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各部门各单位形成合力,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工作机制。

    强化市区联动。进一步深化市区联动合作,力争获取市级机关与部门的支持,更多地争取外生资源汇聚琅琊,为本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加强政策支持,激励自主创新

    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及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信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统筹协调各项政策文件,打破条块分割,将财政金融、贸易、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政策等相结合,形成国家、省、市、区四级错位互补、协调联动、全方位、多角度的政策体系。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强化政策支撑,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充分利用感情引才、事业引才、待遇引才,配套制定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用人单位及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并保障其收益,实现人才投入主体的市场化、多元化。

    (三)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投入机制

    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引导多元化科技投入。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逐步提升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提高科技财政支出使用效率,综合运用政府采购、后补贴、风险补偿金、股权债权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向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集聚,形成与创新链紧密关联的资金链。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增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放大效应。

    加强科技投入管理,完善经费管理机制。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加强科技项目经费预算评审评估,完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经费预算的科学合理性。积极实施公告、公示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

    强化政府引导,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探索突破现有运行体制和机制,建立科技部门、科技企业与金融部门、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联络机制,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对接。支持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新宣传工作的理念、手段和内容,加强创新创业成就宣传,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创业品牌宣传力度,加强对有创新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宣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营造创新文化,打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结合《琅琊区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坚持价值引领、人民至上、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系统观念,重点开展理想信念铸魂行动、道德典型引领行动、文明实践拓展行动、行业优质服务行动等,积极培育有利于社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创造勇于创新、追求卓越、鼓励竞争、敢于冒险、团结合作、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树立全方位服务创新创业的服务理念,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树立尊重科技、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支持,人才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强化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加快科普能力建设,加强科普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教育与培训覆盖面,发展科普人才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使全区人民科技素养普遍提高,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重视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五)加强考核评估,提高治理效能

    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绩效考核。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并纳入其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科技创新最新进展和经济社会需求新变化,按严格程序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及时动态调整,增强科技规划实效性。

    完善监督评估,科学合理实施。通过监督机制,加强对各项任务进展的监督,保障规划顺利实施。通过监测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保证规划实施效果。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把监测和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期末总结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做出综合评价,为规划调整和制定新一轮规划提供依据。

    建设数字政府,完善治理体系。以数据融合共享和智能化发展为突破口,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管理与服务深度融合,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切实以科技创新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加快数字转型,建设数字政府,促进政府系统从各部门各自为政向分工合作、闭环管理转变,科技部门从项目管理为主向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和环境优化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