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区“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9-08 18:09
    【字体:打印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时期。为服务“三农”建设,推进“三个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美好乡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美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取得初步成效。

    (一)现代农业不断发展

    一是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按照省、市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我区通过一年多努力,打造了湾塘美好乡村示范点, 2012年9月,我区邀请中南建筑设计院参与湾塘美好乡村示范点规划工作,确定以徽派建筑风格为湾塘示范点的主格调。2013年,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基本完成。完成绿化面积近8万平米;建成入口标识和文化墙;建成6米宽960米长的环村公路;改造 44户农家,建筑面积约9600平米;1000平米的停车场建成使用;1200平米的农民活动中心工程竣工,总长度7000米的给排水管网工程交付使用;建成村内广场、农民活动中心,目前,湾塘美好乡村示范点已显现出“山水田园相连,农家小院掩映”的效果,徽派气息浓厚、田园风光优美。二是实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程,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琅琊区2013年完成规划编制,规划区域涵盖太平、胡桥2个村,面积14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我区重点一个县级示范区,2个乡镇级示范区,2014年,我区安徽舜田万亩有机大樱桃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已批准为市级示范区,一期已流转土地4300亩,建成大樱桃基地1200亩、薰衣草种植园300亩、荷花园200亩、海棠园300亩、樱花园400亩;新建舜田大道1600米、蒙古包16座、景观风车2座,该项目已初现规模,按照规划,经过四期项目建设,舜田公司将成为皖东地区最大的农林企业。另外,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区还有果岭、新昌等3家林业企业落户,新集生态农业园项目、邓坝果岭林圃两用林项目、扬子涤园农林科技生态园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区实施农业转型倍增工程,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进一步培育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力。全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8家增至16家,全区现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个。二是围绕“百亿粮仓”建设,加快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连续3年实施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三是实施秋桐、新集两村土地综合治理2.2万亩。四是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全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60个,新增家庭农场10家。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水果、蔬菜、养殖业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水果总面积0.8万亩,总产量5万吨,果品总产值500万元,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蔬菜保供基地达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稳定在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6万吨以上;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区突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预计2015全区共有各类规模养殖场200户,规模养殖比重达70%,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三)林业生产成效明显。

    为推进新一轮生态琅琊建设,树立“以生态构建和谐、用环境发展经济”的新理念,围绕绿色琅琊和美好乡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区完成近8000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任务,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个,森林城市规划已完成也正在创建中,引进建设林业项目4个。全区森林覆盖率26.68%,比“十一五”末增长5.1%。

    (四)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区紧紧围绕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是加快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三加一工程。共完成2012-2014年度14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0.3亿元。完成塘坝扩挖253面,河沟清淤4条,小型泵站更新改造20处,总土方量64.70万方。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处,解决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提高,达8万亩左右。

    (五)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我区农机补贴资金927.9万元,补贴各类机具1107台(套),拉动农民投入2393.765万元,受益农户489户。2015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6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8290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3台,联合收割机364台,农机配套比1:2.5。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0%,农机经营总收入达7687万元。

    (六)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

    2014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加快解决转型时期“三农”问题,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于2014年9月份启动,2015年2月完成招投标, 3月份调整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琅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林地勘测和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方案,4月27日召开动员培训大会,各项农村改革已全面开展。

    二、“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全区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区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区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十二五”以来,我区农业产业虽然实现了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制约因素客观存在: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新时期农业作为“接二连三”的产业,其重要性在全社会还未被广泛认知,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农业本身,部门内部机构、人员编制大都仍沿续过去传统的设置,而且,机构设置不全,人员编制少,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职能未能充分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力量显得薄弱,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偏低。二是农业有效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农业是个露天工厂,比较二、三产业,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加之农业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投资农业的风险大,地方政策投资农业的力度与周边县(市)比相对较小,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催生的农业大项目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依法治农护农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广大技术人员、农民、涉农企业的法制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整合充实和提高。

    三、“十三五”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主动融合南京都市圈,积极围绕立足城乡、服务城市总体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以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以项目申报争取政府支持,通过土地流转集聚大户,通过项目准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主体,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从而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美好,农民富裕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优先地位。突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整合生产要素,集成先进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流转,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

    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

    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始终把科技创新推广作为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与科研机构院所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始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20年,农业产值增加值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4.1%;建成省、市、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全区流转土地面积3万亩,占总面积40%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0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50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家;水果总面积2万亩,总产量15万吨,果品总产值2000万元,精品果率达到20%,优质果率达到70%以上;蔬菜保供基地达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达4万亩,蔬菜总产量10万吨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万吨以上,100亩以上农业规模化种养面积达3万亩,种植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规模化和标准化率分别达到90%和70%;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森林覆盖率达到28%。

    二、“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省市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和星级农庄,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主题农庄、农家乐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为引领,开展国家、省、市、县、乡级五级示范园区创建,高起点定位、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力争尽快建成一些在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主导产业样板区、特色农业精品区和多功能农业综合开发区。到2020年,全区流转土地面积3万亩,占总面积40%以上;建成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个,创建省级示范区1个以上。

    三是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和创建森林城市。重点建设各类经济林、经果林、苗木花卉等,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打造宜居宜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深入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小麦高产攻关等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推动“菜篮子”产业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20年,力争实现“菜篮子”主要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5%以上,从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近郊菜地核心区,重点建设大棚设施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和叶类速生菜等滁城保供蔬菜基地1万亩。

    三、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政策扶持、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多元投入的方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加大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份额。202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个,其中国家级、省级2个、市级18个;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

    二是培育家庭农场。研究出台《琅琊区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建立注册登记制度,突出抓好一批家庭农场示范点,坚持典型引路,指导全市家庭农场规范、健康发展。到2020年,家庭农场力争达到30个。

    三是完善合作社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合作社民主管理能力、经营服务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0个,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强执法监管。一是深化投入品监管。抓好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大力推行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二是加大监测检验力度。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深化例行监测和质量普查,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三是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突出重点,着力解决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

    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与管理,建立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全面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创建活动,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各类农业标准园建设为依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生产。把农业“三品一标”生产纳入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园和示范场建设,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三品一标”生产。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品牌优势,不断扩大品牌规模,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一是建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和应急评价工作。二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反应快速机制,形成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网络。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专业化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条件保障,组织实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四是加快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经费,重点解决有机构监管、有能力办事问题。加快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健全区和街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上下联动的监管网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机构专业化、人员稳定化、经费预算化、手段现代化”。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一公里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进行农村沟河清淤和塘坝扩挖。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农机装备,积极开发和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

    2.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以提高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以“水利安徽”战略为契机,兼顾水环境保护和美好乡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抓好“治、蓄、排、节、引”五水文章,实施“水多、水少、水脏”三水同治,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短缺问题,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完善网络、提高技术标准为目标,重点实施乡村道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和安保工程建设。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做到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与处理体系。提高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和绿色长廊建设水平。

    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使城乡进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本上,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牲畜和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盘活农民资产,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权益。认真执行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一事一议”等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鼓励社会力量与农村结对帮扶,开展共建活动。切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政策的实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支持农民创办小微型企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鼓,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创业。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确保广大农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集中发展中心城镇,优化功能分区,建设布局合理的居住生活区、产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形成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转移。

    四、“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

    (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步伐。加快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围绕条件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五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抓住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每一个政策性机遇,加大农业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的自我保护体系。整合农业投资,减少和避免各项重复建设,集中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编制各类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发展,以量化指标考核发展,明确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投身“三农”建设。分年度拟定发展计划,分阶段选择重点,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琅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