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区“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9-08 18:01
    【字体:打印

    前言

    十二五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区水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骨干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城市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加快建设,水利管理不断更新,为“十三五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省水利厅办公室《转发关于做好全国水利发展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水办规计[2014]27号)和滁州市琅琊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琅琊区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滁琅政办[2015]30号)要求,结合滁州市琅琊区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琅琊区是滁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滁州市近郊,东与来安区交界,南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西北两面和南谯区毗邻,地势东部、西北、东南高,中间低西面琅琊山主峰小丰山高程317.5m,东北面乌龙山高程91.6m。丘陵山地约占80%,分布在东北部和西部;圩区约占20%,分布在东南部清流河沿岸。多年平均气温为15.2℃,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0mm,年内降雨一般多集中在5~9月,季节性干旱缺水现象严重。长江的二级支流清流河穿城而过。

    琅琊区为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带,处于气候、水文、地质、植被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均,降雨量年际变幅大,丰枯悬殊,缺水严重,旱灾频繁。多年平均降水量1020mm,最大年降雨量为1678.2mm(2003年),最小年降雨量526mm(1994年),变幅为1152.2mm。年内降雨一般多集中在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7%。

    二、社会经济概况

    琅琊区区域面积227.8平方公里,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10个区直管社区,15个行政村,1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4.249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945万人。近年来琅琊区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64.16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74元。


    第二章 回顾“十二五”水利发展

    一、“十二五”水利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滁州市琅琊区水利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进一步改善了水生态和水环境。

    “十二五”期间,全区水利建设投资6981.2万元,其中:水利基本建设投资5737万元(包括小型水库、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244.2万元 (包括塘坝扩挖、沟河清淤、泵站改造等),是全区历史上水利投入最大的时期。“十二五”计划总体进展顺利,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详见如下: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成绩显著。到2014年底,全区累计完成劳动积累工22.3万个;完成土石方6412万方,投入资金104398万元。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小型水库加固25座;小型泵站改造892kw,河沟整治26条;新建、扩挖塘坝400面;灌区末级渠系改造1处1万亩。

    2)、水利工程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十二五”以来,全区用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6981.2万,是“十一五”完成投资的2.93倍。其中:小型水库加固工程,包括金歪桥、锅底山等,完成投资461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人饮工程2处,铺设管网200公里,完成投资1127万元,已解决2.26万人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3)、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增强。以切实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能为核心,以加强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加强水资源取水许可管理工作。跟踪督查用水户计划用水执行情况和计量实施安装运行情况,做好取水许可证办理、年审等工作,及时编制水资源年报。二是加大水资源征收力度,根据用水户登记造册情况,及时与用水户取得联系和沟通。三是积极开展工业用水年度考核工作。督促企业使用新工艺新措施,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四是积极推进水行政执法工作。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45起,调解水事纠纷20次,申请法院强制执行5起。

    4)、水利专业规划工作显著。先后完成了《滁州市琅琊区农村河沟疏浚整治规划报告》、《滁州市琅琊区塘坝扩挖规划报告》、《滁州市琅琊区小型泵站改造规划》、《滁州市琅琊区水利综合规划》、《滁州市琅琊区农田水利年度实施规划》、《滁州市琅琊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滁州市琅琊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五年规划》。

    二、 水利发展经验

    1、转变治水理念和思路,努力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区治水思路从传统“工程水利”向现代“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根据我区“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明确了水利工作的重点,积极构建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以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搞建设,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而且通过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与河道两侧绿化带等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了城区品位,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三、分析存在的问题

    我区水利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防洪减灾任务仍很艰巨。防洪工作方面主要是小型水库的洪水调度有时不能很好地执行。全区除5座小一型水库安装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根据适时观测到雨水情,开展洪水调度计划外,其余小型水库还没有科学的洪水调度计划,极不利于科学防洪工作的需要。二是近年来整治后的小型水库,部分干部认为病险消除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极不利于安全度汛。

    2、水资源配置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速度已不能适应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供给的要求。城乡供水尚未实现为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适度超前的供给能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流域内的的主要水库以灌溉为主,功能单一。生产力要素分散,水资源供配成本高,基础设施共享率低。

    3、水环境有恶化趋势,水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部分河段生态环境用水调度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枯水期流量锐减。部分河道、水域污染逐年加剧,纳污能力下降;部分水库因肥水养鱼,水质恶化,水库水体自净能力差,水质的改善还需较长时间。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成为地质灾害发生、水土流失重要诱因。城市建设、农业开发、矿业等领域水土保持工作比较薄弱,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必须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完善排污管理与监督制度水资源监测制度。

    4、水利管理与改革推进缓慢,制约了琅琊区水利的发展。尚未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

    5、水利系统人才严重缺乏,我区水利体量较区划调整前有了大幅度提升,新成立水利局现只有1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西涧、扬子及托管的城北街道办事处没有1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十三五”水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巩固和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势头,仍然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全区工作的大局和主题。通过前面分析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水利,虽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利建设管理任重而道远。

    1、防洪安全需求:随着城市化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张,工业园区的崛起,人口及生产要素的进一步集聚,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应新的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并根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着手做好小流域防洪避洪。这是“以人为本”理念最基本的体现,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客观要求。

    2、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需求:琅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从土地、水、环境三方面解决生产要素的制约问题,提高生产要素资源的保障能力。琅琊区过境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匀,存在着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因此,通过建设和完善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加强水源地的保护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适度超前做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城镇及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将是水利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3、水利经济发展的需求:琅琊区最大任务是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丰水优势,构筑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区域能源保障体系,合理开发、统筹安排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把我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以供水、水电、渔业、水生态旅游等为特色的循环经济,是琅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4、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

    5、提高水利的公共服务能力,以改革促发展,也是我区水利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水利在洪水风险管理、水权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尚缺乏有效的规化、政策、制度等措施,还难以发挥规范社会水事行为的作用;应对突发性山洪灾害的能力还需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待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实施,都要求水利的管理相应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水利管理水平,适应政府管理资源、管理社会的职能。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着力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理念,在经济新常态下抢抓机遇。以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水和谐、维持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制度,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统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实现“滁州市琅琊区争当全省领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水利保障。

    二、规划原则

    ①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抓节水,就必须依据用水定额及用水总量,加快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总要求,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之一。

    ②坚持人水和谐规律,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保供水,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使全区人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眼于富民惠民,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民富市强、稳定、和谐的有机统一。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着力提高水利泽惠民生的程度;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支撑,不断夯实保障粮食安全水利基础;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③坚持除水害兴水利,着力构建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防洪水、除涝水,提供稳定和谐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公共基础设施,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更高要求。以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根据滁州市琅琊区情,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水利设施体系是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之一。

    ④坚持系统治理的全局观念,促进滁州市琅琊区绿色发展

    治污水,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⑤坚持两手发力创新驱动,优化配置建设资金

    根据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状况和投资政策,结合我区财政能力,明确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健全水利投入稳步增长机制,敞开大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

    ⑥坚持水利现代化建设,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三、总体思路

    “十三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目标:继续着力打造“四个水利”,建设完善“四大体系”,大幅提升“八个能力”。

    结合琅琊区实际,响应滁州市“三个发展”、“五水共治”具体目标,加快建设工程水利,构建较完善的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力争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力构筑民生水利,及早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积极打造生态水利,顺利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为保障琅琊区经济社会“创新、绿色、健康”发展,打造“六个琅琊”,大幅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第四章水利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水利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将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水利发展布局,继续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切实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城乡水利发展的需求,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尽力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统筹好城镇及农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努力解决好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

    二是切实处理好人水和谐的关系。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和河道岸线管理,合理利用雨洪资源,统筹规划和建设防洪抗旱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尽快解决好全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不完善问题

    三是切实处理好投入与需求的关系。根据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以保续建保投产为重点,优化水利资金投入结构,着力解决好民生水利问题。

    是切实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管理和依法行政,加快解决好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水利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省“十三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四个水利”,建设完善“四大体系”,大幅提升“八个能力”。

    结合滁州市琅琊区实际,响应滁州市“防洪水、除涝水、抓节水、保供水、治污水”具体目标,加快建设工程水利,构建较完善的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力争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力构筑民生水利,及早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积极打造生态水利,顺利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为保障滁州市琅琊区经济社会“创新、绿色、健康”发展,大幅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1、防洪抗旱减灾。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洪水管理、抗旱调度、应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防洪除涝。目标:基本建成清流河等其重要河道防洪减灾体系;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重点地区、琅琊新区及经济开发区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生产区排涝标准得到提高。主要指标:滁州市琅琊区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省级工业园区排涝能力基本达到30年一遇; 农村除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清流河防洪标准穿城段达50年一遇,其他段达20年一遇。洪涝灾害损失率1.5%。

    抗旱。目标:区域抗旱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主产区的抗旱能力逐步提高。具体目标:新建应急抗旱工程4处,城区抗旱日供水规模达2万方,完成1000处小微型蓄水工程清淤扩建、整修配套,农业抗旱供水规模达500万方。

    2、民生水利。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农村饮水安全。目标: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主要指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3%,水质达标率比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集中供水率达到90%,供水保证率达到95%。

    灌区节水改造。目标:继续加快推进;主要指标: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骨干工程配套率95%、完好率85%、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0.7。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目标: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含新建的小型水库),病险水库比例进一步降低。

    农田水利。目标:全面解决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主要指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全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6。

    3、水资源节约保护。初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严格实施“三条红线管理”。落实《滁州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控规划》,建立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落实市主要河道水量分配方案和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红线,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对考核任务进行了分解,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分解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领导小组会同相关部门对各单位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

    主要指标:用水总量控制目标2.069亿立方米(琅琊含市直),单位GDP用水量递减率达5%, GDP用水量降低到44.2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以上。

    4、水土保持。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目标:逐步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指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公顷。

    6、水利法制建设。推进水行政管理执法一体化,构建职能集中、管理规范、层次协调、运行高效的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体系。加强河道禁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执法工作,建立管理执法的长效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制,依法明确执法机构、执法岗位、执法人员职责并向社会公布。落实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则,严格按程序执法。规范执法检查,克服执法扰民、扰企现象。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推行说理式执法、行政监管劝勉、执法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突出问题约谈、重大案件回访等柔性执法方式。制定《琅琊区水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行政执法案件监督审查制度,做好重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许可备案审查工作。制定《水行政执法应急行动预案》,建立行政执法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落实行政执法人员亮证执法制度,公开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建立网上投诉监督机制,接受群众监督。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滥用执法权力、粗暴执法的人员,经教育不改的要坚决按规定处理。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科学界定调解范围,规范调解程序,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畅通行政复议渠道,简化申请手续,落实负责人重大复议案件出席应诉制度,引导相对人通过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

    主要指标:建立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体系,完善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建立行政执法风险防范机制。

    7、水利行业能力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提高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稳步提升人才总量,不断改善人才结构,逐步建立一支适应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的作风过硬、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保障水利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基层水利站建设,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理顺基层水利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经费,加强政策扶持,激活运行机制,加大基层水利站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服务农村水利建设的能力。

    主要指标:提高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理顺基层水利管理体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